诗经《国风·唐风·鸨羽》译文与鉴赏
国风·唐风·鸨羽原文: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国风·唐风·鸨羽译文: 大雁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柞树上。 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 靠谁养活我爹娘? 高高在上老天爷,何时才能回家乡? 大雁簌簌展翅飞,成群落在枣树上。 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 赡养父母哪有粮? 高高在上老天爷,做到何时才收场? 大雁簌簌飞成行,成群落在桑树上。 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稻子和高粱。 用啥去给父母尝? 高高在上老天爷,生活何时能正常?
国风·唐风·鸨羽赏析:
诗经·唐风篇名。诗序认为“鸨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宋王质认为“诗以种蓺为辞,当是农民”(诗总闻)。故当是百姓反抗无休止的徭役之诗。共三章,每章七句。反映百姓在重重徭役下哭告无门的社会现实。各章末皆以惨痛呼告作结,震撼人心。清方玉润谓此诗“始则痛居处之无定,继则念征役之何极,终则恨旧乐之难复。民情至此,咨怨极矣”(诗经原始)。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古今各家认识比较一致,都以为是晋国政治黑暗,没完没了的徭役使农民终年在外疲于奔命,根本无法安居乐业,赡养父母妻子,因而发出呼天怨地的声音,强烈抗议统治者的深重压迫。毛诗序云:“鸨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方玉润诗经原始云:“鸨羽,刺征役苦民也”,“始则痛居处之无定,继则念征役之何极,终则念旧乐之难复。民情至此,咨怨极矣。”
全诗三章首句均以鸨鸟反常地停集在树上比喻成群的农民反常地生活——长期在外服役而不能在家安居务农养家糊口。因为鸨鸟是属于雁类的飞禽,其爪间有蹼而无后趾,生性只能浮水,奔走于沼泽草地,不能抓握枝条在树上栖息。现在鸨鸟居然飞集在树上,犹如让农民抛弃务农的本业常年从事徭役而无法过正常的生活。这是一种隐喻的手法,正是诗人独具匠心之处。王室的差事没完没了,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大量的田地荒芜失种,老弱妇孺饿死沟壑,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战乱频仍的现实反映,所以诗人以极其怨愤的口吻对统治者提出强烈的抗议与控诉,甚至呼天抢地,表现出人民心中正燃烧着熊熊的怒火,随时随地都会像炽烈的岩浆冲破地壳的裂缝喷涌而出,掀翻统治阶级的宝座。
全诗三章语言大同小异,这是民间歌谣的共同点。至于三章分别举出栩、棘、桑三种树木,则纯粹是信手拈来,便于押韵,别无其他深意。戴君恩读诗臆补评曰:“亦平平敷叙耳,中间缩‘父母何怙’一句,咏‘悠悠苍天’二句,而音响节奏俱妙矣。故知诗文全在吞吐伸缩中得趣。”陈继揆读诗臆评评曰:“一呼父母,再呼苍天,愈质愈悲。读之令人酸痛摧肝。”牛运震诗志评曰:“音节妙,顿挫悲壮。”对此诗的艺术特色都分析得很透辟。
-
曙角凌云罢,春城带雨长。水花分堑弱,巢燕得泥忙。令弟雄军佐,凡才污省郎。萍漂忍流涕,衰飒近中堂。
-
【原题】:伯骏同官以仆祷雨龙渊屡效百里荐岁熙和官曹无事作诗见宠辄次韵奉酬一首
-
阿弥陀佛 有一段时间我到一家很小的区级医院的伤科门诊推拿。 伤科医生是位老医生,他并非科班出身,没有上过医学院,十四岁开始拜师
-
韩愈文章之所以传诵不绝,之所以为一代所师法,历代之典范,其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这篇短文义正辞严,全文没有一句从正面说出自己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自然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结论,为历代人所称颂。
-
【4138】狼图腾(姜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51 1万字,2014年12月第1版,39 8元)△这是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由几十个
-
刘伶 ① 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 “君饮太过,非摄生 ② 之道,必宜断之。”伶曰: “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 “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
-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景公置酒泰山(外上·二)》原文鉴赏
-
八月十五夜玩月 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
-
祭文赏析·《痛悼刘衷恩师文》(朱赤) 维公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