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咏怀诗(其二)》鉴赏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咏怀诗(其二)》鉴赏和赏析



端坐邻孤影,眇罔玄思劬。

偃蹇收神辔,领略综名书。

涉老咍双玄,披庄玩太初。

咏发清风集,触思皆恬愉。

俯欣质文蔚,仰悲二匠徂。

萧萧柱下回,寂寂蒙邑虚。

廓矣千载事,消液归空无。

无矣复何伤,万殊归一途。

道会贵冥想,罔象掇玄珠。

怅怏浊水际,几忘映清渠。

反鉴归澄漠,容与含道符。

心与理理密,形与物物疏。

萧索人事去,独与神明居。





在这首诗中,支遁将老庄思想与佛学会融一体,连类比附,铺陈发挥,给人以 “才藻惊绝”之感。

“端坐邻孤影”至 “领略综名书”可谓之启义之笔。“端坐邻孤影,眇罔玄思劬”,是写作者的身境心境。作者于悠悠岁月中独坐冥思,深深感到领悟玄理是一件非常劳苦的事情,所以不得不在困顿中收起驰骋于浩浩玄义中的思绪,静心地博览贤人的经典之著。

“涉老咍双玄”至“触思皆恬愉”,则具体写出了披阅圣贤之书的收获与欢愉。“双玄”,指有和无。老子一章中有: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 ‘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咍”,犹快乐、欢愉。“太初”,指气的始初,即天地未分以前的状态。这里可作道的本原讲。庄子·知北游云:“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成玄英疏:“太初,道本也。”这四句的意思是说,涉猎 老子而恬悦于有和无的道理,披览庄子而玩味于天地原初的状态,则领略到了得道于“本无”的至上境界。在这样的心情下吟咏诗文,犹如清风徐来,思绪中充满了恬静愉悦。两晋时期,玄学取代经学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哲学思潮。而玄学家大多是社会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举止和虚无玄远的 “清谈”相标榜,成为当时的一种风气。两晋佛教理论与当时流行的玄学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般若学流派,使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如张湛的列子注,显然受了佛学的影响。而般若学各宗,则大都用玄学语言解释佛经,于是佛学逐渐兴盛于当世。而在般若学“六家七宗”的代表人物中,支遁玄谈妙美,神风清肃。孙兴么在道贤论中评说道: “支遁向秀,雅尚老庄,二人异时,风好玄同矣。”支遁谈论庄子·逍遥游,标揭新理,才藻俊拔,为当时一代名士所景仰。孙绰还在道贤论中以竹林七贤配佛教七道人,即以支遁配向秀、法护配山涛、帛法祖配嵇康、法乘配王戎、竺道潜配刘伶、于法兰配阮籍、于道邃配阮咸。所以说支遁既是高僧,又是名士; 他在诗文中妙谈老庄,则是自然的事情了。

“俯欣质文蔚”至“万殊归一途”,则是侧重于谈论玄事玄理。“柱下”,官名柱下史的略称,因常侍立在殿柱之下而得名,传说老子曾为周柱下史。“蒙邑”,战国时代宋国邑名。庄子为蒙邑人。“消液”,道家养生的一种具体方法。“消”,系动词; “液”,指金液还丹。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埋头研读老庄内容既深奥,文采又优美的文章,无限欣慕老庄之为人; 抬头纵观大千世界,不禁感叹老子和庄子早已不在人世。寒风的萧瑟之声在殿下回荡,落寞的蒙邑一片沉寂。千年古事已都化为虚无,即使消了金液还丹养生修炼,到头来一切都只不过是空无。不过空无并不值得悲伤,因为世界万物变化无常,最后必然会归结到空无这条道上来的。支道林在他的即色游玄论中认为,应该把本体与现象结合起来,通过现象去认识本体,反过来通过本体去认识现象,才能达到“二迹无寄,无有冥尽”,“明万物之自然”,“还群灵乎本无”,从而达到 “妙一寄无生” 的至上境界。

“道会贵冥想”至 “容与含道符”,则是借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来说明心境对于修习的重要性。“罔象”,即象罔,庄子寓言中的人物。“罔”,即无;“象”,即形象。庄子·天地中有:“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上,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象罔”,象则非无,罔则非有,超乎形象则为象罔。达象罔之境,则可无为而为之、无得而得之。“玄珠”,李善注引司马彪曰: “玄珠,喻道也。”“鉴”,照,映照的意思。淮南子·说山训有:“人莫鉴于沫雨,而鉴于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荡也。”这段大意是说:要想修习并觉悟到道的至上要义,就得不停地静默思维; 只有达到了象罔那种无形无象、无欲无求的上乘境界,才能够获得真正的道。当人的心情被世间的烦恼所困扰而郁郁不乐的时候,就如同置身于浊流之边而失去了认识真理的面貌的能力; 而当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时,就能在澄澈的清水中映现出道的本来面目。唯有这时,人的精神才能悠然自得地与佛学的经义融为一体。支遁不但学识渊博,而且一生中对般若经典用功甚勤。他在 <庄子·逍遥游> 注及 <大小品对比要钞>序中反复描述了 “至人”的精神境界,那就是“览通群书,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无方”,从而达到 “以之不动”“应变无穷”。这种般若思想中的至人之心,不仅契合于玄学,而且高于玄学,为晋时的清谈家们提供了更玄远、神秘的追求目标和精神享受。

诗的最后四句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心与真理接近时,义理就会显得恢宏玄深; 身与万物接近时,万物却显得一片稀疏。让人世间一切冷冷落落的事情都从我的心中离去吧,我要与神明住在一起,修炼至人的境界。

这首诗由孤坐而始,至独居而终,于杳冥之中辟辩入世与出世的事理,运用具体而细腻的笔法描述自己修炼经义的心迹,可算是一篇辞清意深的言志之佳作。它也清楚地反映出东晋时佛教依附玄学之深。

猜你喜欢
  • 《氓》情诗三百首赏析

    氓 作者: 张忠义 【本书体例】

  • 王维《晓行巴峡》全诗赏析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 《眉妩 新月赏析》

    【注释】:江山已易主。在词人王沂孙那里。故国之意仍是一丝扭不断的情结 。 连新月也被词人赋予了这层含义。在强大的、不容置疑的永恒规律面前,词人希冀把握住一种必然。面对宗祖沉沦,今昔巨变之痛,词人借咏新月寄寓了对亡国的哀思。“渐新痕悬柳 ,淡

  • 李白《醉後赠从甥高镇》全诗赏析

    马上相逢揖马鞭,客中相见客中怜。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江东风光不借人,枉杀落花空自春。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丈夫何事空啸傲,不如烧却头上巾。君为进士不得进,我被秋霜生旅鬓。时清不及

  • 中学生《讽谕类》古诗词鉴赏

    作者: 王之文张国生刘桂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

  • 辛弃疾《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全诗鉴赏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惊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淡月疏星。浣沙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作品赏析【注释】: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山中有清奇的泉石、苍翠的林谷,还有雨岩、博山寺

  • 四镇之乱及朱泚叛乱

    “四镇之乱”是唐德宗时藩镇叛乱。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继节度使位,唐德宗不允许。为了维护世袭特权,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纳、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和李惟岳联合起来,共同起兵反唐。不久,梁

  • 鲁迅《我要骗人》全文、注释和赏析

    疲劳到没有法子的时侯,也偶然佩服了超出现世的作家,要模仿一下来试试。然而不成功。超然的心,是得像贝类一样,外面非有壳不可的。而且还得有清水。浅间山边,倘是客店,那一定是有的罢,但我想,却未必有去造“象

  •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

    【注释】 选自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文公,指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百世师:《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 天下法:《礼记·中庸》:君子“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

  • 许冬林·一棵野桃树

    许冬林·一棵野桃树许冬林在我家和我的二伯家之间垒起了一座两三米高的土篱笆墙,有一年的春天,土篱笆墙下生了一棵树苗,起初没在意,后来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