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重三感旧——一九三三年忆光绪朝末》全文、注释和赏析
我想赞美几句一些过去的人,这恐怕并不是“骸骨的迷恋”。
所谓过去的人,是指光绪末年的所谓“新党”,民国初年,就叫他们“老新党”。甲午战败,他们自以为觉悟了,于是要“维新”,便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看学算笔谈,看化学鉴原;还要学英文,学日文,硬着舌头,怪声怪气的朗诵着,对人毫无愧色,那目的是要看“洋书”,看洋书的缘故是要给中国图“富强”,现在的旧书摊上,还偶有“富强丛书”出现,就如目下的“描写字典”“基本英语”一样,正是那时应运而生的东西。连八股出身的张之洞,他托缪荃孙代做的书目答问也竭力添进各种译本去,可见这“维新”风潮之烈了。
然而现在是别一种现象了。有些新青年,境遇正和“老新党”相反,八股毒是丝毫没有染过的,出身又是学校,也并非国学的专家,但是,学起篆字来了,填起词来了,劝人看庄子文选了,信封也有自刻的印板了,新诗也写成方块了,除掉做新诗的嗜好之外,简直就如光绪初年的雅人一样,所不同者,缺少辫子和有时穿穿洋服而已。
近来有一句常谈,是“旧瓶不能装新酒”。这其实是不确的。旧瓶可以装新酒,新瓶也可以装旧酒,倘若不信,将一瓶五加皮和一瓶白兰地互换起来试试看,五加皮装在白兰地瓶子里,也还是五加皮。这一种简单的试验,不但明示着“五更调”“攒十字”的格调,也可以放进新的内容去,且又证实了新式青年的躯壳里,大可以埋伏下 “桐城谬种”或 “选学妖孽”的喽罗。
“老新党”们的见识虽然浅陋,但是有一个目的:图富强。所以他们坚决,切实;学洋话虽然怪声怪气,但是有一个目的:求富强之术。所以他们认真,热心。待到排满学说播布开来,许多人就成为革命党了,还是因为要给中国图富强,而以为此事必自排满始。
排满久已成功,五四早经过去,于是篆字,词,庄子,文选,古式信封,方块新诗,现在是我们又有了新的企图,要以“古雅”立足于天地之间了。假使真能立足。那倒是给 “生存竞争” 添一条新例的。
十月一日。
【析】 本文发表后,曾引起了鲁迅与施蛰存关于庄子与文选的论争。但正如鲁迅在“感旧”以后(上) 中所说: “那篇 感旧,是并非为施先生而作的,然而可以有施先生在里面。”30年代初,戴季陶等国民党政客秉承上意,在求“民族复兴”幌子下,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竭力鼓吹忠孝等封建道统和保存文言,以此来帮助国民党收拾人心,统一思想和抵制“邪说”。一些嗅觉敏锐的文人也闻风而动予以呼应配合,从而掀起了一股复古倒退的思潮。影响所及,在部分青年中也兴起了一股恋古、崇古之风。面对这种情况,从时代思潮的高度来看问题的鲁迅,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新青年”的所作所为既不是什么个人爱好问题,也绝非偶然个别的现象,而是复古倒退思潮在部分青年身上的反映,“是时代思潮的一部”,遂作此文予以揭露和批判。这充分表现了鲁迅清醒深刻的战斗意识和在复杂情势下洞幽烛微的犀利眼光。
这篇文章名为“感旧”,实为讽今,题目语意双关,开篇顺势一击,中间着力于对比,篇末则以反语冷语作结,从而使文章产生了深沉有力的讽刺力量。重三感旧这题目和其下的副标题,既涵盖了文中对光绪末年维新派之所为的描述思考,确有“感旧”一面,但其更主要的含义却是讽今,一个 “旧” 字,既点示了1933年出现的文化逆流,又点明了有些“新青年”之所为的倒退实质。文章开篇,鲁迅巧引叶绍钧旧作的标题,既意在点出自己“感旧”并非是不能忘情过去,更是顺势一击,借此暗讽复古主义者们之所为正是一种对旧文化,旧文学的“骸骨的迷恋”。在篇末,鲁迅先点出复古主义者的“新的企图”是要让中国 “以 ‘古雅’ 立足于天地之间”,接着便以 “假使真能立足,那倒是给‘生存竞争’添一条新例的”这一反语来作结,意在点明复古倒退根本不可能“复兴民族”,而只能使中国愈益衰败和自取灭亡。在冷冷的反语中,满含着对复古主义者的嘲讽和批判。
为了深刻剖示“有些新青年”所作所为的实质和揭穿复古主义者“复兴民族”的谎言,鲁迅在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这种强烈的对比首先表现为现实中“有些新青年”与光绪末年维新派的对比。鲁迅指出,光绪末年的维新派虽是受过“八股毒”的人,但在“甲午战败”以后,他们却产生了要使中国富强,就必须接纳世界科学文化新潮的觉悟,于是他们热衷于学外文,看“洋书”以求富强之术。而当今“有些新青年”,既丝毫未染过“八股毒”,“出身又是学校,也并非国学的专家”,但却一味地仿古、崇古。通过这种对比,文章自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即这些 “新青年”“除掉做新诗的嗜好之外,简直就如光绪初年的雅人一样,所不同者,缺少辫子和有时穿穿洋服而已”。在此基础上,鲁迅又抓住 “旧瓶不能装新酒” 这句 “常谈” 来进一步分析论证 。这段议论,既是将 “老新党”与当今“有些新青年”继续作形象对比,又旨在推出在“新式青年的躯壳里,大可以埋伏下‘桐城谬种’或 ‘选学妖孽’的喽罗”这一结论,从而点出了“有些新青年”之所为正是复古倒退思潮的表现的实质。文章的第二层对比,是“老新党”倡导维新的目的与戴季陶们宣扬复古的用心对比,这是更进一层的对比。鲁迅指出,“老新党”们以读“洋书”一法来救中国虽然显得见识“浅陋”,但他们图中国之富强的目的却是非常明确的,他们在求富强之术上也显得相当坚决、切实、认真和热心。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革命党的事实,也进一步证明了他们是“要给中国图富强”。但当今复古者的 “新的企图”却是“要以 ‘古雅’立足于天地之间”,而这“古雅”的不能救中国,却是连见识浅陋的“老新党”也早就认识到了的并早已为历史所证明了的。这样一比较,便让我们看见了复古主义者之所为不仅与“老新党”背道而驰,而且也是对五四的反动。其求民族复兴是假,帮国民党政府收拾人心,统一思想是真。文章更深潜的一种对比是鲁迅对他笔下几种人物感情态度之对比。对“老新党”,鲁迅虽也批评了其见识的浅陋,但主要的还是一种肯定和赞美之情。对那些热衷于仿古和崇古的“新青年”,鲁迅虽也给予了相当严肃的批评,但目的却是希望其觉悟和警醒。而对戴季陶辈复古主义者,鲁迅所给予的则是有力的批判嘲讽。这种深潜的感情对比,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战斗力量和表现了鲁迅在复杂斗争中那爱憎强烈,旗帜鲜明的战斗立场。
字数:2586 陶德宗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674-675页.
-
《西江月》·惠洪 惠洪 大厦吞风吐月,小舟坐水眠空。雾窗春晓翠如葱,睡起云涛正涌。往事回头笑处,此生弹指声中。玉笺佳句敏惊鸿,闻道衡阳价重。 惠洪这首小令是为黄庭坚而作的。黄被贬宜州,在长沙与惠洪相会
-
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而立身之本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而立身之本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这首小词所写的是一个极为常见的主题,但是却非常动人,它让我们置身于横塘温暖美丽的春景之中。吟咏再三,我们不得不佩服词人对生活真实的感受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精到的语言表现力
-
顾宗泰:游焦山记 顾宗泰京口三山以焦山为特秀,山之隐者乎!壮不北固,丽不金鳌。一峰横江,浮玉耸翠,若有瞰左右而寄傲者。以隐士隐之,山
-
古文观止·袁宏道·徐文长传 徐渭,字文长,为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 ① 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
-
《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以音韵上变化多端的形式和深刻的意蕴展现了作者对逆境的坚韧态度。注释中详细解释了一些生僻词汇。译文将其诗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词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正如作者的性格一样。
-
这是一首赠别诗。然而,作者与友人周记室在何时、何地作别,又缘何而别,别后各自又将怎样,这一切,诗中却丝毫未曾涉及。全诗只就将别时的意态神情层层铺写。凄清委婉,十分感人。
-
楚江复为客。征棹方悠悠。故人悯追送。置酒此南洲。平生亦何恨。夙昔在林丘。违此乡山别。长谣去国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