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傅东华《杭江之秋》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傅东华《杭江之秋》赏析

傅东华杭江之秋原文

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本文描述的正是作者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到的杭江铁路沿线的自然风光。

计划从浙江杭州建造到江西玉山的杭江铁路,当时虽然才修筑到浙江兰溪,却因“养在深闺人未识”,第一次向世人展露出她的迷人的风姿而声名鹊起,赢得了文坛的一片赞美声。作者也于通车后第二年秋天慕名而来,乘兴游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游记。

在火车上看风景,作者与自然景观之间构成了一种新的关系:首先,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火车上看风景,视野开阔,视角多变,移步换形,瞬息万变,数小时内,便能饱览数百里景观,这绝不是“策杖独步”所能达到的境界。其次,飞驰的列车使得窗外各自独立、各具特色、不断变化的景观,联接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这种动静结合所构成的联绵风景画,恰似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活动影片”或小说和戏剧。它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其三,一般游记总要描山绘水,写景抒情。作者也写山、水、平畴。但是此文作者凭借他的博学多才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使他始终以艺术家的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在制作这部以自然美为题材的“活动影片”或小说和戏剧的过程中,他既是摄影师,更是小说家、戏剧家和画家。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到了尖山站,“我们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那是重叠的山,‘自然’号里加料特制的山。……那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姐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面,目送你忍心奔驰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这里,奔驰的火车把静态的山变为动态的山,通过作者的心灵感应,群山化为俏丽的少女,幻化为姿态各异,形神兼备、具有生命力的形象。

“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暧昧和分明”,变幻莫测,给人以神秘感和朦胧美,作者称之为“神秘剧”。及至过了诸暨牌头站之后,镜头忽然转向了瘦骨嶙峋的峭壁,怒挺的铁色岩,似刀戢横撑的骇人的峰尖,沉重压顶的悬崖……刹那间,冷峻取代了柔美,刚劲替换了媚妍。兀突的山势,以其奇,以其险,以其狰狞,引人“进入幽人绝域”。

作者情满于山,意蕴于山,此时此地,他的生命与山峦交融,他的情感随群山律动,因而才有以上这些对于山景的动人的描绘。

作者又是一位对于色彩特别敏感、极富鉴赏力的画家。且看他为我们描绘的大自然的彩色图画:车“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疾驶的列车把平畴上的黄色的缓稻,红色的荞麦,绿色的菜蔬织成千变万化、色彩斑斓的“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一切人类所能想像的花样”。这里,平畴被描画成犹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荷兰画图,或天方夜谭里的苏丹的宫殿。浓艳华美,像梦幻中的童话世界。

作者不但善于描写多种色彩的交织,而且,单一的色彩也被他描绘得灿烂炫目,令人心醉。当列车驶近苏溪,这部有情节、有布局、有开场、有高潮的活动的影片,终于推向了顶点:“我们那个弯一转过来,眼前便见烧野火般的一阵红……满山满坞的红,满坑满谷的红……一切都被一袭红锦制成的无缝天衣罩着了。”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幅变化无穷的红锦,“你觉得它变,却又不知它怎样变。……你的意识里面始终不会抓住那些山、水、溪滩的部位,就只觉红,红,红,无间断的红,不成形的红,使得你离迷惝恍,连自己立脚的地点也要发生疑惑。”红、红、红,烧野火般的红,变幻莫测的红,画出了浓浓的秋意!未见过杭江路秋景的人固然写不出这样的美景;即使到此游历过的人,也未必能写出这样神奇的色彩来。“杭江之秋”的题意在这里获得了充分的表现。

作者的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心旷神怡,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也使游览过该处的人的审美情趣获得了理性的升华。作者把欣赏自然风光,比作是读一部小说,可谓解味之言。游记并不是对山、水、草、木、地貌的冷漠的记述,而是作者对自然美的新发现和解读。只有发现美,才能欣赏美,才能“读”出他人所没有领略到的境界。

杭江路还未最后建成,浙江兰溪到江西玉山这一带自然风光尚未为人所知。所以作者篇末留言:“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杭江之秋最后留给读者无穷的遐思和热切的期盼。人们期盼着铁路工人用汗水开创出新的更加壮丽的美的境界。

猜你喜欢
  • 白居易《寄行简》全诗赏析

    郁郁眉多敛,默默口寡言。岂是愿如此,举目谁与欢。去春尔西征,从事巴蜀间。今春我南谪,抱疾江海壖。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

  •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王安石《梅花》

    王安石无疑是一位爱梅之人,他的一生写过不少的梅花诗,除却个人喜好,这很可能与宋人皆爱梅的风气有关。 据统计,王安石写过 三十多首 咏梅诗,前期多为酬唱之作,数量不多,而后期罢相居钟山时,梅花的身影在他

  • 《饮酒·[明]周立勋》原文与赏析

    [明]周立勋儒生好奇古,出口谈唐虞。倘生羲皇前,所谈意何如?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

  • 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全诗赏析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作品赏析【注释】:开成二年(837),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

  •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五十七章) 忌讳是限制人民行动的法条。原本有引导老百姓向善之心,但禁令如果太多的话,反而使人民陷入贫困。这是因为禁令太繁苛,人民动辄得咎,不能安心工作,所以越来越贫穷。

  • 辛弃疾《周氏敬荣堂诗》全诗鉴赏

    泰伯古至德,以逊天下闻。周公去未远,二叔乃流言。春风棠棣萼,秋日脊令原。岂无良友生,岁晏谁急难。当年召公诗,虑缺兄弟恩。贤哉首阳子,此粟久不餐。末俗益可嗟,有货无天伦。仓卒竞锱铢,或不暇掩亲。朝从官府

  • 燕青博鱼 李文蔚

    《燕青博鱼》全名《同乐院燕青博鱼》,又名《报冤台燕青博鱼》,主要写梁山泊英雄燕青除奸、除霸、除害的故事。 梁山泊宋江于九月九日重阳节放众头领下山,三十天假限。燕青下山四十日,误了十日假限,宋江按照军令

  • 《春草绵延》戚佳佳散文赏析

    小时候的味觉会跟着季节的变换,苏醒或者枯竭。在清风冷月的田野上,在细波荡漾的河水旁,常常会有野草的异香,钻进我的鼻孔,渗入我的舌尖

  • 苏轼《凌虚台记》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苏轼二十八岁,正在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任上。是年,陈希亮接任凤翔知府,“于后圃筑凌虚台以望南山,属公为记,公因以讽之”。

  • 《古文·勾践灭吴》鉴赏

    古文·勾践灭吴 《国语》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