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饮酒·[明]周立勋》原文与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饮酒·[明]周立勋》原文与赏析

[明]周立勋

儒生好奇古,出口谈唐虞。

倘生羲皇前,所谈意何如?

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我愿常饮酒,不复知其余。

君看醉乡人,乃在天地初。

这是一首思想异常博杂的诗歌。有明一代,社会黑暗,统治者实行了严格的文化统制政策。许多读书人(“儒生”)对社会现实不满,但又慑于统治者的文化高压政策,于是便缅怀往古,以此来曲折地发泄对现实的怨怒情绪,造成了文化界复古主义思想的泛滥。儒生侈谈远古,追慕唐虞盛世,本有一定的批判现实的积极意义,但是他们却徒事空谈,无力也不想诉诸现实的努力。理想与实践的脱节、认识与实践的背离,使他们夸夸其谈而又空疏无用。本诗作者周立勋不满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不满于这类儒生的清淡,强调恢复古道要联系实际、见诸行动。但是,他从正确的前提出发,却又得出了更为消极的结论,认为恢复古道的实践就在于“饮酒”。诗歌内容博杂,积极性和消极性相互掺杂,对此,我们需要作出细致的分析。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其中前八句为第一部分,重在讥刺儒生的空谈。诗歌以“儒生好奇古,出口谈唐虞”劈头喝起,描绘了儒生向往远古、夸夸其谈的情态。“唐”、“虞”即陶唐氏、有虞氏,是传说中的两个远古部落;前者居于平阳,尧乃其领袖,后者居于蒲阪,其领袖为舜。唐尧、虞舜是古代的贤明帝王,“尧天舜日”是理想中的太平盛世。作者在这里讽刺的不是儒生们所谈论的内容,因为尧舜盛世不仅是儒生们所向往的,同时也是作者所憧憬的;作者在这里讽刺的是他们空谈的形式:他们整日围坐,动辄夸夸其谈、眉飞色舞,而不见诸行动。第二联紧扣上联中的一个“谈”字作一假设,进一步讽刺了儒生清谈、脱离实际的空疏无用。“羲皇”即伏羲氏,是远古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的。“倘生羲皇前,所谈意如何”是说假如他们出生在伏羲氏之前,那么他们还能谈些什么呢?因为唐虞尚在伏羲氏之后,所以,如果他们生在羲皇之前,他们就不能夸唐赞虞、脱口清谈了。可见作者对空谈之风是如何的厌恶。为什么作者会对儒生这种空谈之风厌恶之甚呢?下面四句回答了这一问题。古人们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节操风义(“古道”)却由前人的遗著(“遗书”)保存了下来。儒生们对往古唐虞盛世的了解也是通过博览遗书而得以实现的。他们虽然对往古的景况烂熟于心、能够脱口而谈,但是他们却不能见诸实践。因此,他们虽然熟读遗书破万卷,但是正由于他们连“一语”也不能实行(“践”),所以万卷遗书也就显得空虚无用、毫无效果。“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通过万卷与一语的对比,揭示了儒生夸夸其谈、不事行动的后果。这正是作者厌恶儒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这一联虽然是针对“出口谈唐虞”的儒生而发,但是它同时也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因而具有了超越特定对象的哲理意义。读书万卷,积累理论知识,是重要的,因为“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但是,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正在于它能够指导自身的实践,因此,要发挥理论知识的作用,就必须密切联系实际,与实践相结合。反之,如果理论脱离了实践——“一语不能践”,那么理论再高妙、再丰富,都是空虚的、徒劳的,它犹如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都是虚幻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万卷徒空虚”。作者从现实批判中所凝聚成的这两句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力度和警策的哲理意义。它们不但是对徒事空谈而不能力行的儒生的当头捧喝,而且对于兀兀穷年、潜心苦学的莘莘学子来说,也是具有警策意义的洪钟巨响。

第二部分,从正面阐述恢复古道的实践途径。作者蔑视空谈、力倡实践,这本来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从这一正确的前提出发,却倡导了一个比“空谈”性质更消极、后果更严重的实践——“饮酒”。在作者看来,夸夸其谈无益于古道的恢复,只有作了“醉乡人”,才能像羲皇上人一样处在天地之初无忧无虑,逍遥闲适。因此,他表示愿意常常饮酒,以在朦胧混沌的醉乡中去体验那鸿蒙初开时的淳朴和真趣。这固然从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但是,这种批判的方式却是消极的、颓废的,它必然会引导人们在批判现实的同时走上逃避现实的道路,因而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它与“空谈”一样既无补于时弊的匡正,也无助于古道的恢复。作者的这一选择本身也说明,并非任何的实践都是有益的,在通往理想的途中,人们必须慎思之、明辨之、谨行之,否则会走上南辕北辙的道路的。

本诗重在倡导恢复古道,议论色彩浓厚。它不以形象的生动性取胜,而以思想的深刻性见长。从结构上来看,全诗由两个部分组成,前者为宾,后者为主,这一点我们从“饮酒”这一诗题上也可看得出来。从篇幅上来看,诗歌两个部分似乎显得头脚倒置,比例不太协调。但是,作者对儒生崇尚空谈的讽刺是意在反衬自己恢复古道途径的正确,讽刺越充分,也就越显出自己的正确。因此,在充分铺垫反衬之后,作者看似轻描淡写的四句却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笔法简约,使布局于倾斜中显出了平衡,于不协调中显出了合理,表现出了作者较高的结构才能。

猜你喜欢
  • 李绅《却望无锡芙蓉湖》

    李绅《却望无锡芙蓉湖》唐山水诗鉴赏 李绅 水宽山远烟岚迥,柳岸萦回在碧流。 清昼不风凫雁少,却疑初梦镜湖秋。 丹桔村边独火微,碧流明处雁初飞。 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 逐波云影参差远,背日岚

  • 《泾溪·[唐]杜荀鹤》原文与赏析

    [唐]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泾溪是安

  • 杜甫《东屯月夜》全诗赏析

    抱疾漂萍老,防边旧谷屯。春农亲异俗,岁月在衡门。青女霜枫重,黄牛峡水喧。泥留虎斗迹,月挂客愁村。乔木澄稀影,轻云倚细根。数惊闻雀噪,暂睡想猿蹲。日转东方白,风来北斗昏。天寒不成寝,无梦寄归魂。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名句】小学 ① 而大遗 ② ,吾未见其明 ③ 也。 【注释】①小学:学习细枝末节的知识。②大遗:遗漏了重要的知识。③明:懂得学习的要义。 【释义】学习细枝末节的知识而遗漏了重要的知识,我看不出其懂得

  • 归真古诗词(描述向往返璞归真的诗句有哪些)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归真古诗词,内容包括返璞归真诗句,描述向往“返璞归真”的诗句,关于纵情山水、返璞归真的诗句。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行香子·秋入鸣皋》宋代:许古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 惟敩学半。|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惟敩学半。》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扬子云长杨赋 有序》全文赏析

    扬子云长杨赋 有序 明年,上将大夸胡人以多禽兽。秋,命右

  • 古籍名著《变法通议》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变法通议》是宣传变法维新的政论集,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著作之一。梁启超撰。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896—1897)陆续发表于上海《时务报》及1898年的《清议报》。有报馆合订本,后辑入《饮冰室合集

  • 礼记全集《曲礼下》原文赏析与注解

    曲礼下 【原文】 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执天子之器则上衡[1],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

  • 有关于主见的名言名句大全

    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作舍道边,三年不成。 ——《后汉书·曹褒传》 行事在审己,不必恤浮议。 ——[宋]程颢、程颐《二程粹言·论事》 自得者所守不变,自信者所守不疑。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