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典故“河伯观海”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河伯观海
【出典】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释义】 河伯为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庄子·秋水中写到他看到秋水汪洋一片,就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后见到大海,方感到惭愧。
【例句】 ①但教河伯、休惭海若,大小均为水耳。(辛弃疾哨遍[一壑自专]1916)这里用“河伯”之典说明庄子的大小齐一的道理。②蓬岛上,神仙宅。苍玉佩,青城客。把从前文字,委诸河伯。(吴泳满江红·再游西湖和李徽之2512)这里的“河伯”指河水。意为李徽之认为以前文字均属无用,故皆弃之于水中。③欲掇小词称寿,口譬如河伯,观海盳洋。(刘克庄汉宫春·吴侍郎生日2601)这里的“河伯”是用其观海而自惭的典故以喻自己作词为吴侍郎祝寿。意为吴氏的丰功伟绩决非自己的小词所能表达。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宝剑千金装,登君白玉堂。身为平原客,家有邯郸娼。使气公卿坐,论心游侠常中年不得意,谢病客游梁。
-
孟夏清和月,东都闲散官。体中无病痛,眼下未饥寒。世事闻常闷,交游见即欢。杯觞留客切,妓乐取人宽。雪鬓随身老,云心着处安。此中殊有味,试说向君看。
-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大事。这次会议于1945年在陕西洛川县召开,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总结抗日战争的经验,制定新的战略方针,为即将到来的解放战争做准备。
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单干扩大、集中精力打一仗”的战略思想,明确指出了解放战争的总体目标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全面解放全中国。
洛川会议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和蒋介石国民党停战协定》以及其他重要决议,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
-
《海棠·如梦令》咏海棠诗鉴赏 李清照昨夜雨疏
-
【原题】:偕黄叔明王元吉钱伯云张梦辰金彦振元夕观灯会于萧塘隐居景元举酒属客曰七人四百九十岁为首句以灯字为韵予赋此时洪武乙丑也(洪武十八年)
-
世久无此士,我晚得王孙。宁非叔度家,岂出次公门。白首沉下吏,绿衣有公言。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近闻海上港,渐出水底村。愿君五袴手,招此半菽魂。一见刺史天,稍忘狱吏尊,会稽入吾
-
张旭 春草青青万里余,边城落日见离居。 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 这首诗的创作意向并不十分明朗。题目为“春草”,但是,只有首句贴题。春草是那样的碧绿青翠,以致于诗人的思绪随着这茵茵春草一直铺到
-
【3231】忏悔录(全新升级修订版)(〔俄〕列夫·托尔斯泰著,崔建华译,浙江文艺出版社,7 9万字,2015年6月第1版,21元)△《忏悔录》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