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卖花声·怀古》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张可久(约1270—1348前后),字小山,庆元路(今浙江鄞县)人,做过地方小吏,仕途上很不得意,便放浪山水之间,晚年久居西湖,专写散曲,特别致力于小令,是散曲的专门作家,保存到今天有八百余首,为元人中最多者。他的散曲创作以炼句为工,对仗见巧,题材广泛,多写自然风景,咏歌颓放生活流露有怀才不遇思想。他的散曲风格雅丽,经常独创俊语,但距一般散曲的质朴愈来愈远。
张可久是一个宦途失意者,可能这一点使他能用比较冷静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综观历史,他从许多盖世英雄的成功与失败中看到,随着时间的过去,他们的一切都过去了,生活中,只有民众却总是千古一律地在遭受着苦难,永远不能脱离水深火热处境。作者从历史人物与事件中择出几件很典型的事项:楚霸王项羽兵败,被围垓下,其爱妾虞姬自刎而死;三国时周瑜在赤壁山火烧曹操战船,创造了一代战史上的奇观。这二者一个是失败的典型,一个是成功的范例,然而他们的争逐成败,对于民众来说,带来的都是苦难。东汉的班超,以“投笔从戎”的事迹,扬名史册,但人们对他也是多知其壮志发端,而却很少知其垂老结局,他在晚年久处边庭,思归不得,情景足够可怜。作者是用例说明,壮志不免有消歇之日,期待未必终有所成;而个人的得失,也皆不能改变生民的涂炭之苦。张可久对历史的过去看得很清楚,他对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他不认为自己是救世英雄,他只认为自己是清醒的观察者,生民苦难的同情人,他所能实际做到的只是代人民发出对于苦难的诅咒,在当时最可贵的是他的这“一声长叹”。有人说:同情是所有美德中最廉价而又无用的东西。可是它毕竟还是美德的构成因素,何况它还是正义感的原生细胞。许多对世道不公、生民苦难的实际变革运动,都是从这里作为思想发端的。张可久,他对人民有同情,而且发之为诗,这就是实践行动,而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几乎又是可能实行的唯一的行动。所以这一声长叹是屈原离骚中“哀民生之多艰”之后,无数和声里的很有独特旋律的一支小调。
-
杜甫诗《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稜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作品。唐代诸府州都置有兵曹参军。杜甫落第后往兖州省亲,其父杜闲
-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出处】唐王维《老将行》。 【翻译】 一个人可以驰骋战场三千里,一把剑可以抵抗雄兵百万。这两句诗是描写老将 少年十五二十时 的英勇善战,威猛无敌。当年那种气吞
-
春灯迷史 清刊本《春灯迷史》扉页书影 清抄本《春灯迷史》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十回。题“青阳野人编演”。青阳野人无考。成书于清嘉庆初年。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刊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清抄
-
禁漏晨钟声欲绝,旌旗组绶影相交。殿含佳气当龙首,阁倚晴天见凤巢。山色葱笼丹槛外,霞光泛滟翠松梢。多惭再入金门籍,不敢为文学解嘲。
-
“猛安谋克制”是金特有的一种政治和军事组织。它是女真人在氏族公社时期所创,当时全体男子都是战士,平时生产,战时应征。部落酋长称孛堇,猛安是部落单位,谋克是氏族单位,行军打仗时则称猛安谋克,是作战时的军
-
佛 手 记忆当中,第一次见到“佛手”一词,还当是在曹雪芹公的《红楼梦》里。探春屋中,紫檀架上大观窑的大盘内,即盛有数十个娇黄玲珑的
-
古代民歌《伐檀》描绘了一个勇 brave 敢敢的战士。他挥舞着利剑,追赶着敌人,无论多少困难,都毫不退缩。这首歌嘹亮朴实的旋律和字句,传达出战士的英勇无畏和对胜利的渴望。歌曲中蕴含的深度意境是勇敢与坚定,唤醒读者内心中的勇气与斗志。通过让人们回顾和理解古代民歌的意境,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此生真欲老墙阴,却扫都忘岁月深。拔薤已观贤守政,折蔬聊慰故人心。风流贺监常吴语,憔悴钟仪独楚音。治状两邦俱第一,颖川归去肯重临。
-
【名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离亭: 古人在驿亭送别,故有离亭之称。句意: 离亭傍晚,笛声中传来送别的“折杨柳” 曲,自此一别,君南去,我北往,各奔前程,不知何时能再重逢。 唐郑谷 《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