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醉高歌·感怀(十年燕月歌声) 鉴赏、赏析和解读
姚燧
感怀
十年燕月歌声①,几点吴霜鬓影②。西风吹起鲈鱼兴, 已在桑榆暮景③。
【注释】①燕月:燕京风月。②吴霜:吴地风霜。③桑榆:指黄昏日落之处。
【鉴赏】姚燧写此曲时已年近古稀。他一生浮沉宦海,游戏人间,饱 尝了政治风波的滋味。因而产生了厌世之情,归隐之思。
姚燧早年在燕地(今北京)为官达十年之久,过了一段惬意的浪漫生 活。在此期间,夜夜笙歌宴舞,不乏寻欢作乐。那“烛影摇红,翠袖殷勤捧 金钟”(双调·蟾宫曲)的欢笑仍在耳畔回响,那“襄王梦,神女情” (双调·寿阳曲)的艳事仍在眼前浮现。可是好景不长。后来他调离 京都,出任外官,在吴地过了七年的游宦生活。上任时他已年逾花甲,经 过几年吴地风霜的熏染,又添了许多白发,已成了“酒席上疏了欢笑,风流 近来都忘了”(双调·寿阳曲)的龙钟老翁了。
昔日的“歌声”已化为过眼的烟云,今日的“鬓影”已成为暮年的喟 叹。晋人张翰思家的故事勾起了他的归隐之思。张翰是吴郡人,曾到洛 阳做官。一天他见秋风乍起,忽思家乡的莼菜、鲈鱼味道鲜美,便说:“人 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他“命驾而归”(晋 书·张翰传)。姚燧是洛阳人,现正在吴地做官,曲中借这个典故来抒发 自己厌官思归的情怀甚为贴切。“桑榆暮景”典出后汉书·冯异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处。因而“桑榆”常 用以喻人的晚景。姚燧再也不想在宦海中浮沉,宁愿去过那种悠闲适志 的渔樵生活。然而,等到他醒悟过来之时,他已经老了。眼下已是日落西 山,还能过上几年舒心日子呢?
-
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惇实,避英宗旧讳而改名。道州营道(今湖南道
-
灯烬不挑垂暗蕊,炉灰重拨尚余薰。清风欲发鸦翻树,缺月初升犬吠云。闭眼此心新活计,随身孤影旧知闻。雷州别驾应危坐,跨海幽光与子分。
-
王荆公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谓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彘脔数四,顷即供
-
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
-
光之色 当塞尚把苹果画成蓝色以后,大家对颜色突然开始有了奇异的视野,更不要说马蒂斯蓝色的向日葵,毕卡索鲜红色的人体,夏卡尔绿色的脸了。 艺术家们都在追求绝对的真实,其实这种绝对往往不是一种常态。 我是
-
【原题】:余识頔云岑已三十年晚居觉际又八载矣近因山行疑接谈尘偈语奉赠
-
绵蛮 作者: 杨笃文李青山 【本书体例】
-
张仪说楚怀王 张仪为秦破从连衡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
-
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
【注释】 选自《鬼谷子·权篇》。 拙:笨拙。 工:擅长,善于。 【赏析】 战国时代,游说之风盛行。游说之士总是希望自己的观点能被采纳、筹办的事情能够获得成功。所以鬼谷子说: “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
-
诗的首联把“扰扰”和“风雨”、“尘埃”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刻画出殷勤来访、奔走于权贵之门的上人形象。“扰扰”表明了诗人无奈而不堪的心情。《诗经·风雨》中有“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表达见到朋友时平静又喜悦的心情。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