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浪淘沙》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鉴赏】
咏史词在唐代即已产生,如窦弘佘、康骈的广谪仙怨都是写唐明皇杨贵妃事迹的。花间集里,有韦庄、孙光宪的河传,毛熙震的临江仙。宋初有李冠的两首六州歌头,一写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一写刘邦、项羽的斗争,都是慷慨雄伟之作。欧阳修这首浪淘沙,承前人余绪,歌咏唐代天宝年间玄宗荒淫、杨妃专宠的史事,深寓鉴戒之意。
唐明皇晚年的乱政,可入题咏的事很多。一首篇幅很短的小令,不可能也不必要写许多事件。本篇集中笔墨,单就杨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西蜀驰驿进献一事发抒感慨。开头三句从五岭荔枝成熟写起。首句点明产地产时,次句点明荔枝成熟,第三句描绘荔枝的外形内质,次第井然。荔枝成熟时,果皮呈紫绛色,多皱,果肉呈半透明凝脂状,这里用“绛纱囊里水晶丸”来比况,不但形象逼真,而且能引发人们对它的色、形、味的联想而有满口生津之感。
但词人的笔却就此打住,不再粘滞在荔枝上。接下来两句,承首句“五岭”,专从产地之遥远托讽致慨。“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像是故意模拟玄宗惋惜遗憾的心理与口吻,又像是作者意味深长的讽刺,笔意非常灵动巧妙。从玄宗方面说,是惋惜荔枝生长在远离长安的岭南,不能顷刻间得到,以供杨妃之需;从作者方面说,则又隐然含有天不从人愿,偏与玄宗、杨妃作对的揶揄嘲讽。而言外又自含对玄宗专宠杨妃、为她罗致一切珍奇的行为的批判。
过片“往事忆开元”句一笔兜转,点醒上片。说“开元”而不说“天宝”,纯粹出于音律上的考虑。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妃子偏怜”及下“驿使”本此。这里的“偏”与上片的“天教”正形成意味深长的对照。
结尾三句“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魂散马嵬关”,指玄宗奔蜀途中,随行护卫将士要求杀死杨妃,玄宗不得已命高力士将其缢死于马嵬驿事。“红尘”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意。驿使,指驰送荔枝的驿站官差。这三句既巧妙地补叙了当年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交待了杨妃缢死马嵬的悲剧结局,而且收归现境,抒发了当前所见所感:热闹的新丰道上,被过往行人车马扬起的红尘依然如故,但驰送荔枝的驿使却再也见不到了。当年沉醉于享乐的唐玄宗早已成为尘土,一代绝色也早已魂散马嵬,满眼中只有佳木葱茏的骊山依然长在,供后人游赏凭吊。词人对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并不直接说出,只用“有”、“无”的开合相应与“满眼骊山”的景象隐隐逗露,显得特别隽永耐味。
词作为一种纯粹抒情的诗体,长于言情写景,拙于叙事。而咏史词却不可能避开对史事的叙述与议论。这首咏史词,在处理事与情、叙与议的关系上,提供了比较成功的经验。
-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阿卫,微之小男。韩郎,微之爱婿。] 作品赏析宿草:一作草树。
-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
夜树风韵清,天河云彩轻。故苑多露草,隔城闻鹤鸣。摇落从此始,别离含远情。闻君当是夕,倚瑟吟商声。外物岂不足,中怀向谁倾。秋来念归去,同听嵩阳笙。
-
百花落如雪,两鬓垂作丝。春去有来日,我老无少时。人生待富贵,为乐常苦迟。不如贫贱日,随分开愁眉。卖我所乘马,典我旧朝衣。尽将沽酒饮,酩酊步行归。名姓日隐晦,形骸日变衰。醉卧黄公肆,人知我是谁?
-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
赠黎安二生序赠黎安二生序 【原文】 赵郡苏轼[52],余之同年友[53]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54]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
-
此诗着意刻画诗人在风雨交加的寒夜里的感情活动。这首诗的题目为《雨夜雪意》,“雨夜”是实写。“雪意”是虚写,写“雨夜”的目的,还是为了写“雪意”。一、二句“汹涌风如战,萧骚雨欲残”,描写雨歇风啸的夜景。“雨欲残”而“风如战”,说明即是雨马上停了而猛烈的寒潮也不会消减,预示着将有一场大雪来临。“遥峰应有
-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春天的诗句梅雨,内容包括描写梅雨的诗句,求关于梅雨的诗句,关于梅雨的诗词?。出处:《喜晴》,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秋天是慢慢进入的,但是突然一下就变凉了,秋天已经来了但是还是感觉是夏天,下了一场秋雨天气一下凉了
-
[原文](节选) 察情第二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定故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审故也。能定而审,敌情虽万里之远,可坐察矣。 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