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为作者途经古战场赤壁(今湖北蒲圻县境内)所写。公元208年,孙、刘联合共同对付不可一世的曹操,在赤壁矶一举击败曹军。这是一场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性战争。诗歌虽以地名为题,实是对这场战争成败的历史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
诗的开头从一件战争的遗物——“折戟”写起。这件铁制的戈矛合一的兵器的残骸沉于水底沙中已有600余年,虽然锈迹斑斑,但经过自己的磨洗,仍可鉴别出是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沉沙”二字,突出了这场战争为水战的特点,为下面“东风”的出现作了铺垫。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接。一件历史遗物引出了作者一段思古的幽情,而作者思古又不从正面着笔,偏从反面着想。赤壁之战是借助东风之力、火烧曹军战船取得胜利的,指挥这场战斗的统帅正是年仅34岁风流倜傥的周瑜。因此,作者提出一种与战争结局截然相反的设想:如果东风不与周郎方便的话,那么曹操便将掳掠大乔、小乔,关在铜雀台(台在曹操封魏王时魏国都城的邺县,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以供自己享乐之用。这两句本是诗中的议论,但作者将与战争成败至关重要的“东风”,具有象征意义的“铜雀台”(“春深”二字,以浓丽之景烘托铜雀台,以增其享乐色彩)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周郎”、“二乔”加以组合,便使议论融化于形象之中。大、小二乔为吴国著名美女,一为孙策妇,一为周瑜妻。她们的尊贵地位代表了吴国的尊严,她们被掳之日,必定是吴国败亡之时。两位尊贵女性的地位可能发生的变化,直接维系着吴国的命运。这样曲折写来,更觉耐人寻绎,且以美人衬托英雄,又别饶情味。
惯做反面文章,善用翻案手法,是杜牧咏史诗的一大特点。其题乌江亭诗写项羽失败、乌江自刎,不写他无面见江东父老的悔恨,却另作一番设想:“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与此诗同出一辙。由于其写法异于常理,故能不落窠臼,别出心裁。
-
作者: 岳耀钦
-
船从大洪海码头开出后,晃晃悠悠向前,在中途悄悄离开了去小洪海的旅游热线,向右一拐,进了一条支流。除了船的马达声,整个世界都变安静了
-
又称《全相三国志平话》。讲史话本。上图下文,分上、中、下三卷,六十九节,署建安虞氏刊刻。本书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刊印,与元至元年间刻本《三分事略》,实际上是一部书的两种版本。而《三分事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① 。(《老子·二》) 【译文】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示,高与低相互呈现,声与音相互呼应,前与后相互跟从。 【感悟】
-
燕居笔记 明万历大盛堂李澄源刊何大抡编集本《燕居笔记》扉页书影 摘趒轩刊冯梦龙编集本《燕居笔记》正文书影 明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选集。二十二卷。题“明叟冯犹龙增编,书林余公仁批补”。冯犹龙即冯梦龙,显系
-
《春日秦国怀古》是晚唐诗人周朴的一首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的语文试题中。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
-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出处】唐杜甫《 哀江头 》。 【译注】想当年天子游幸旌如虹霓旗如火, 南苑中的万物都闪光生色。 【全诗】 《哀江头》 .[唐].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
-
几年丹霄上,出入金华剩暂别万年枝,看花桂阳岭。南方足奇树,公府成佳境。绿阴交广除,明艳透萧屏。雨馀人吏散,燕语帘栊静。懿此含晓芳,翛然忘簿领。紫茸垂组缕,金缕攒锋颖。露溽暗传香,风轻徐就影。苒弱多意
-
【3619】傅雷家书(傅雷,朱梅馥,傅聪著;傅敏编,译林出版社,25 5万字,2016年5月第1版,35元)△傅雷家人亲自编定的家书精选本,以厚重
-
方灵皋二贞妇传 康熙乙亥,余客涿州。馆于滕氏,见僮某,独自异于群奴,怪之。主人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