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胡无人》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陆游胡无人
须如猬毛磔,面如紫石棱。②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③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④
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⑤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⑥
群阴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
丈夫报主有如此,笑人白首篷窗灯。
【注释】 ①胡无人:古乐府曲名。这里借用其字面的意思,表达杀敌报国的志愿。②磔(zhe折):张开。晋书·桓温传:“少与沛国刘惔善,惔尝称之曰:‘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此处化用其句。
③无万里:即不远万里。风云之会:指非常的际会,往往用以指君臣遇合。周易·系辞:“云从龙,风从虎。”意谓同类相感。④雨飒飒:谓风沙扑打着铁衣,犹如急雨之声。下句“雷凭凭”也是比喻鼓声。⑤穷虏:走投无路的敌人。降款:降书。⑥汗血马:西域良马名,其汗如血。霜毛鹰:白毛如霜的鹰。唐代时,新罗、扶余(在今辽宁、黑龙江一带)等蕃国曾进贡霜毛鹰。
【译文】 胡须像刺猬毛一样奋张怒耸,脸膛像紫色的山岩棱角分明。大丈夫慷慨辞家,不远万里;遇到风云际会,马上便能建立奇功。为追击残敌,露宿在青海的月夜;为夺取城池,足踏着黄河的坚冰。大漠的风沙扑打着铁甲,好似飒飒风雨;陇上的战鼓回荡在高原,犹如惊雷轰鸣。半夜时,走投无路的敌人送来了降书;天亮后,缴获的兵甲堆积如丘陵。中原的人啊,初次见到西域的良马;东方的夷狄,再度进贡白色的雄鹰。一切阴戾之气都隐伏消失,鲜红的太阳冉冉东升。胡虏再无人敢冒犯中原,大宋王朝重又复兴。啊!大丈夫报答君主,就应有这样的气魄;可笑有些人却老守篷窗,夜对青灯!
【总案】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幻想中的大丈夫形象,实际是诗人融入自我、主观设计的一种人生理想。在剑南诗稿大气磅礴的爱国乐章中,这是辉煌灿烂的华彩段。与庄子·逍遥游中的姑射仙人,阮籍笔下的大人先生,李白诗中的天马等艺术形象相比,在浪漫主义精神和豪放气概方面,都有相通之处,但是又脱去了虚无缥缈的神话色彩。应该说,这种理想并非绝对不可能化为现实。令人遗憾的是,陆游生在积贫积弱的南宋王朝,却如盛唐人那样抱有豪迈慷慨的雄心壮志,历史与人事的阴差阳错,使得这种植根现实的理想,成了不切实际的梦幻。诗中描绘的边塞征战、虏敌请降,直到群阴慑伏、大宋中兴的壮丽画面,都是在“风云之会”的基础上展开的。可惜陆游生当高、孝、光、宁四朝,这种理想的君臣际遇一直未出现,陆游的壮志宏图也只能化作胸中的块垒或诗中的“仲夏夜之梦”。陆游似乎也清楚这一点。末二句谓“丈夫报主有如此,笑人白首篷窗灯”,“有如此”“应如此”,但“应如此”却未必“能如此”;故“笑人”实是“自笑”,是以理想中的“超我”,笑现实中的“本我”。因而诗人如是这般的顾盼自雄、慷慨悲歌之后,必然由唾壶击缺的意气化为拔剑四顾的感慨与感伤。不过,诗人为了保持全诗昂扬的格调,把这种延伸的思路与情感处理到幕后去了;或者是写成另外一首书愤。而这些昂扬的、悲慨的诗篇,又共同显示了诗人丰富深沉的内心世界。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祈祷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祈福"的古诗词,描写祈祷的诗句,关于祈祷的诗句。祈福在方伯唐赵居贞 《云门山投龙诗》2、祈福为黔黎宋无名氏 《六州》3、为人祈福处唐武元衡 《德宗皇帝挽歌词三首》4、祈福去邪唐来鹄 《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七年级语文古诗词人教版,内容包括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所有古诗,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下册所有的古诗名字,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下册所有的古诗名字。课内的,第15课。共有4首。。【观沧海】东汉 曹操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dàn dàn),山岛竦峙(sǒngzhì)。
-
长相思 作者: 陈羽 【原
-
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蕊暖泉香。行云不下朝元阁,一曲《淋铃》泪数行。
-
清明节,旧时风俗为人们扫基祭祖的日子,所以最易触发客居在外的游子的乡思。这首诗所抒写的心情也大抵如此,只是它表现得特别含蓄委婉、曲折隐微,在高启的律诗中又是一种格调。 “清明无客不思家”,既曰“无客不”,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在内。不过
-
无妨自是莫相非,清浊高低各有归。鸾鹤群中彩云里,几时曾见喘鸢飞?
-
晁端友《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②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③ 【注释】 ①济州:即巨野。②乍有无:忽明忽暗。③愔愔(yin),安静无声。“假”,一作“不”;“
-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磨刀呜咽
-
《菊花·重阳后菊花二首》咏菊花诗鉴赏 范成大
-
苏舜钦 花枝低欹草生迷,不可骑入步是宜。 时时携酒只独往,醉倒唯有春风知。 苏舜钦在遭到政敌陷害,削职为民之后,隐居苏州,沧浪亭就是诗人在苏州城外购置的游憇之地。此诗写诗人在春日独游沧浪亭的情景。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