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有万里客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门有万里客行
曹植
【原文】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1]。
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2]。
本是朔方[3]士,今为吴越民。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4]西秦。
【注释】
[1]褰(qiān)裳:提起衣服。心所亲:心中所喜悦的友人。
[2]太息:叹息。陈:述说。
[3]朔方:汉郡名称。在今内蒙古及宁夏一带。
[4]适:到。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战乱中人们流亡四方的悲惨情状,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乱离时代的面貌,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意义。
汉魏之际,北方人飘荡异乡,如本诗所说“万里客”的很多。先是农民起义的失败,大批义军流落四方;加之军阀长期混战,很多农民为避役、避荒,四散逃亡,游民已成为当时的社会问题;被迫入伍的士兵,更是骨肉分离,背井离乡、生离死别的惨剧,在到处上演。反映在曹植的创作上,就是描写征夫游子行役、漂泊无定的痛苦生涯的诗篇出现,本篇门有万里客行,便是其中有名的一篇。
本诗选取一个特写镜头,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乱离时代的社会风貌。前一半是问:“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门前来了远道的游客,问他是什么地方人?提起衣服的前襟,追上前去一看,果然是自己心爱的人。下一半是回答:“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万里客哭泣着长叹一声,对我说,我本是朔方人,今天却成了吴越的臣民,还要游荡到西秦去。这一问一答,一“褰”一“挽”,一“从”一“泣”,由朔方,到吴越,到西秦,短短几句,勾勒出一幅中古时代社会的流民图。这些被驱赶、被役使的人们,回顾往昔,千里流徙,萍飘无寄;展望未来,天涯万里,何处归路?忧心忡忡,凄怆悲伤。这首诗词采华藻,情真意笃,读来令人深为叹惋!
余冠英在三曹诗选中说:“曹植自己因为封地常常改换,也有飘荡之苦,这诗或许是自况。”看来也有几分道理。
-
春秋·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3 。不失其所者久 4 ,死而不亡者寿 5 。 1《老子》共七十八章,道家主要经典,相传春秋时期思想家老聃(dan)著
-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 皆叹其巧, 惊其神。一日, 语众曰: “孰能与我三斗粟, 吾授之以吾技。”
-
【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注释与译文]这春花秋月的美景什么时候才能完结?有多少往事涌上了我的心头!“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而这位亡国之君却怕见到,怨问其“何时了”,是因为种种美景会触动
-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①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②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③ 【注释】 ①泛泛:船行水上。景,远行的样子。②言:我。养养,心中忧愁不定。③不瑕:难道。 【译文】 两
-
【3538】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白落梅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万字,2017年5月第1版,35元)△张爱玲的倾城往事。共六卷:①民国临水照花人
-
(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中的电影镜头,内容包括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像成一个电影镜头,请仿照第一个镜头的,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像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1.《黄鹤楼》这首诗以黄鹤楼为立足点进行描绘,诗句如同电影镜。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约客》赵师秀(2000年高考古诗鉴赏一诗) 蒙太奇,是法语建筑
-
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尺布不掩
-
宋之问的宫廷诗比沈佺期的要复杂些,虽然这仅是在基本一致的风格中所发生的轻微个性变化。他的最好的宫廷诗完全不像应制诗,而是优美自然的抒情诗。这首《扈从登封途中作》是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宋之问在随皇帝登嵩山祭天所作。古代帝王为
-
陇水何年有,潺潺逼路傍。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