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东山·《诗经》》原文与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东山·《诗经》》原文与赏析

诗经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 我心西悲。制彼裳衣, 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羸之实, 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 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 妇叹于室。洒扫穹窒, 我征聿至。有敦瓜苦, 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 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 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豳风·东山称得上我国早期征夫诗名篇。古代征战不断,征夫之苦,自不待言,因而不留名的征夫歌谣不少,可是能达到如此之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却不多。东山不仅在征夫之作中为佼佼者,而且给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也很深远。

本诗四章,每章的前四句成复沓形式。“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交代当年“往”(徂)东山征战,如今自东方回“来”,下着濛濛细雨。“慆慆不归”,既言路程迢迢,又叙时间悠悠;“零雨其濛”,归途遇上如此天气,心灵上如笼上阴霾。每章以此开头,意为各章后面的内容,都是归途中所感、所想。

第一章回想东征时痛苦的心情和艰难的生活。“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意为我从东方西归时,心即西向家乡而悲。既然可以归家了,又为什么还要悲哀呢?一是回想东征时吃足了苦头,不堪回首;一是想象家庭不知变成什么样子了,不由悲从中来。“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制”,同“製”,意为着上旧时居家时的衣服。“士”同“事”,行枚,即衔枚。枚形同筷子。古代行军时要士兵衔枚,以防止喧哗。现在脱下戎装,也不用衔枚而行了。按常理,现在自由了,应该高兴, 可是打仗后士兵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生活仍然很艰苦,和当年出征时差不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自己蜷缩在车子下面,在野外露宿,就和野蚕卷曲在桑叶下面一样。这个出征的士兵,他没有凯旋的荣耀,也没有衣锦还乡的欢畅,而是觉得结束了一场灾难,又将投入另一个苦海。这一章先直叙平述,后以喻状形,以形写心,为全诗定下基调,起统领作用。

第二章写想象中家园破败的惨象。这一章回应“我心西悲”,先悲家园破残。“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果赢,即瓜蒌,一种蔓生的葫芦科植物。瓜蒌的藤蔓爬到屋上。伊威,即上鼈,一种体长三分多的小虫子。这种虫子常栖息于阴湿之处,如今满屋子的爬,可见室内很是阴暗潮湿,没有一点生气。蠨蛸,一种长脚蜘蛛。蛛网已挂在门户上了,可见没有人进出。“町畽鹿场”,原来的耕地, 已布满了兽迹,成为野鹿活动的场地了。鹿胆小怕人,如今到宅边耕地上自由活动,其荒凉可见。“熠燿宵行”,熠燿,发光貌,意谓夜里鬼火(燐光)在浮动。以上所写完全是一片衰败景象。对此,作者说:“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家园虽然变得这么阴森可怕,而自己并不觉得可怕,相反却觉得很可怀念。作者在归途中产生这种想象是合理的。 一是他沿途所见,战后到处都不堪入目, 自己会联想到自己家园亦复如此。一是他深知自己应征外出,家中无人支撑,其败落自可想见。

第三章写想象家中妻子盼望自己回归的景况。这是由上一章衍伸而来的。上一章想象家园的变化情况,这里也就自然地想到家中的妻子。“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鹳鹊在蚁穴土堆上鸣叫,妻子在房内叹息。这两句的语序应是妻子原在室内坐着哀叹,听到民间认为是报喜的鹳鹊的鸣叫,以为是丈夫要回来的征兆,于是“洒扫穹窒”,以为迎接自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那圆敦敦的葫芦瓢搁在柴堆上。瓜苦,即瓠葫,古代以瓢为葫芦剖成,象征夫妻相合。“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既是自己深深思念妻子的原因,又是想象妻子盼望自己归来的缘由。这一章将思念家园的情绪集结到妻子身上,以写妻子想象自己表示自己思念妻子,用笔婉曲,构思奇妙。

第四章回想当年与妻子新婚时的繁闹景象。第三章聚焦于妻子身上,思路进一步延伸,由当前推到过去。记得当年新婚时,黄莺鸣唱,翅膀在阳光下闪光。新娘送嫁的马有红也有黄,她母亲给她罩上面纱,举行了各种礼节。这回忆是美好的。作为新娘的她,是那样的姣美,如今年龄大了,磨难多了,又成了个什么样子呢!这一章忆新婚喜象,实是以乐景写哀,想象当时愈美,愈显得现在处境之悲。

东山写征夫,不是写征夫出征途中的怨恨,而写其归返途中的思绪。征夫归途中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其特有的心态,更显示其怨恨。由想到家园荒废,进而想及妻子闻鹳鸣而想迎亲人,想及新婚喜庆,热闹异常,这就较直叙哀苦更为感人。这首诗除了每章前四句相同,后面三章又以最后两句以感叹收束,使全诗在整饬中见变化,于参差处显一致,更增韵致。诗经时代产生如此精妙之作,不能不使我们叹服古人高妙的艺术创造,无怪乎后世许多大诗人仍然要从中吸取艺术营养,从而发展出无数优秀之作。

猜你喜欢
  • 鹿柴古诗词意(鹿柴古诗的意思)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鹿柴古诗词意,内容包括鹿柴古诗的意思,古诗鹿柴的意思,古诗《鹿柴》的意思。译文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二、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 鲁迅《我之节烈观》全文、注释和赏析

    《我之节烈观》是鲁迅的一篇散文。鲁迅通过讲述自己与恩师的亲情交往,凸显了他对节烈的敬仰。他认为节烈是一种经过历史洗礼的品质,是对志向高尚者的称道。鲁迅借此思考自己是否有资格拥有这种品质,并表示自己愿为实现自己志向而努力,并且向人们传递这种节烈的态度。全文真实展现了鲁迅对于节烈的思考,具有强烈的文学感染力。

  • 《深夜的酒宴》作品分析

    日本存在主义*作家椎名麟三*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是以擅长描写孤独者的内心活动著称的中篇小说。1947年发表后,使椎名麟三在文坛上初获声誉

  • 千家诗《李白·早发白帝城》题解与鉴赏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1],千里江陵一日还[2]。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题解] 李白晚年被流放到夜郎

  • 美文:光阴的故事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它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 。  美文:光阴的故事 篇1  平素极是喜欢“光阴”这个词,读来便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沉缓萦绕于唇齿之间,亦常有沧旧之感跃然心上。  物换星移,花月斗转,时光一去不复返。从晨曦鸟鸣坐至落日余晖,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我竟是这样痴迷这光阴的素色。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也好,幽寂

  • 小学低年级古诗词大赛试题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低年级古诗词大赛试题,内容包括小学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小学古诗词竞赛试题一定要有答案,小学古诗词竞赛试题。不知细叶谁裁出,( )2、洛阳亲友如相问,( ) 3、劝君更尽一杯酒,( )4、( ),孤帆一片日边来。 5、莫愁前路无知己,( )

  • 礼记全集《檀弓上》原文赏析与注解

    檀弓上 【题解】 本篇是孔门弟子所作,开篇记录了一个名叫檀弓的人的故事。檀弓,鲁国人,精通礼,所以作为篇名以表彰之。篇中较多记

  • 《洛神赋》洛神爱情故事鉴赏

    魏东阿王(植)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丕)。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

  • “大孝终身慕父母”注释、译文和评说

    大孝终身慕父母。 ① (《孟子》) 【注释】 ①慕:钦佩,景仰。 【译文】 大孝是一辈子钦佩、景仰父母。 【评说】 能够一辈子都让我们钦佩、景仰的父母,不多。而能够一辈子都钦佩、景仰父母的孝子,就更少

  • 名诗《断章》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断章》是一首名诗,内容丰富且引人深思。诗人通过描绘旷远的山水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寥寥数语却能引发无限联想的手法,使读者能深入领悟。这首诗通过对人生的审视,告诫人们珍惜眼前,把握当下,体味生命的美好和短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启发了人们对生命的重视和思索。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