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堂暴雨·苏轼》原文与赏析
游人脚底一声雷, 满坐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 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 倒倾鲛室泻琼瑰。
有美堂在杭州吴山最高处。这是苏轼在熙宁六年(1073)初秋,当杭州通判时所作。
首联写暴雨欲来之前雷声震耳、乌云密布的景象。由于当时诗人在吴山最高处的有美堂饮酒,雷声反在其下,所以,“游人脚底一声雷”一句,极有个性,极有气势,状写出当时满座受惊的神态;更妙的是第二句,“满坐顽云拨不开”,乌云弥漫于整个有美堂的空间, 自然也填塞了坐位的一切空隙,遮住了大家的视线,于是个个挥手,想拨开这乌云,可乌云十分顽固,拨而又拢,真使人讨厌。这两句刻画极其逼真,非亲临其境者决难措手。
颔联写海水沸腾、暴雨倾泻。向远处一望,似乎从天外刮来一阵黑色的狂风,把大海都要吹得站立起来。前人曾怀疑海不能立。容斋随笔云:“东坡有美堂会客诗,读者疑海不能立,黄鲁直曰: ‘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句,语雄峻,前无古人。”黄庭坚的意见是对的,一个“立”字,极其雄峻地显示了狂风刮得海水腾涌的阔大景象。而下句暴雨从浙东飞过江来,更显得声势浩大,雨势惊人。至此已将雷、云、风、雨写足,下面似乎难以为继了。
颈联转笔写宴饮,但仍不离暴雨。酒斟到了十分,满溢的酒凸出了杯口,这暗示在有美堂饮酒的人,不顾堂外风狂雨骤,兴致极高。而这时暴雨直泻,就象无数鼓槌在急促地敲打着羯鼓,给人们助饮。这一转笔,使诗情跌宕变化,顿生波澜。
尾联忽生奇想,由饮宴想起了饮中八仙之一的李白,玄宗召其制作乐府新词,时沉醉未醒,帝令以水洒面,醒时即援笔成诗。“唤起谪仙泉洒面”即用此典。“泉洒面”既扣合题面“暴雨”二字,又暗含以李白自喻、醉后诗思洋溢之意。末句表面意思是说,一阵阵暴雨象鲛人所居之室的美玉倾倒下来;实际七是紧承上句李白之典,比喻自己在这种特定的环境和心境中,定能写出美好的诗文来。
纵观全诗,共有二奇,其一是描写暴雨雄峻奇崛,极有气魄;其二是联想奇特,出人意料之外,又在人意料之中,由暴雨的倾泻,联想到琼玉的倾泻,再联想到诗思的倾泻,怪而不诞,奇中含正,使人愈读愈有滋味。
-
平西乐 【原诗】:我情与欢情,二情感苍天。
-
作者: 孙荪
-
作为一位天子而成为阶下囚,昔日的荣华富贵,转眼烟云,心中自然充满了感伤。这首诗写得凄切哀苦。从诗中“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这样破败不堪的场面,我们很容易理解他会回忆起千门万户,美轮美奂的皇宫,一呼百应,炊金馔玉的生活,眼前境地越是恶
-
【注释】:(豫章气候差早,春未半,花已岑寂。省掖后苑有千叶桃一株,人未之知也。众卉已谢,芳草如积,偶与员外方君过其下,初开数朵,色韵标度,殆非人间所有,岂所谓瑶水之遗也欤?绕树百匝,赏之以诗。壬子二月十七日。)
-
[宋]苏轼李太白有《浔阳紫极宫感秋》诗。……诗云:“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予亦四
-
裘万顷《早作》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译文】 井旁的梧桐在晨风中落叶纷飞,传送着秋声,篱边的菊花含苞待放,仿佛在积蓄着芳香等待晚晴。远远望去,北斗星的勺
-
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檐楹挂星斗,枕席响风水。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起。
-
每见田园辄自招,倦飞不拟控扶遥共疑杨恽非锄豆,谁信刘章解立苗。老去尚贪彭泽米。梦归时到锦江桥。宦游莫作无家客,举族长悬似细腰。
-
刘伶 ① 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 “君饮太过,非摄生 ② 之道,必宜断之。”伶曰: “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 “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
-
富润屋,德润 ① 身。(《大学》七) 注释 ①润:滋润。 【译文】 财富能装饰房屋,使住宅富丽堂皇;德性则能修养身心,使之健康无忧。 感悟 生活富裕、身体健康、心理愉快,才能称得上幸福。因此我们在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