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什么意思
【名句】颜回①之于孔子也,犹曾参②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③,故师尽智竭道④以教。
【注释】①颜回:孔子的学生之一。②曾参:孔子的学生之一,他认为学生对待老师就应该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③若此:像这样。④尽智竭道:意为拿出全部本领。
【释义】颜回对待孔子,就像曾参说过的那样如同对待父亲一样。由于古代的贤人大都能这样尊重老师,所以老师也竭尽全力,拿出全部本领来教授学生。
【点评】如果学生不能尊重老师,又如何要求老师教好学生呢?
参考文献
吕氏春秋·劝学
-
典源出处 《楚辞》 屈原 《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御也。洪兴祖补注:虞世南引《淮南子》 云: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
-
《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此文是《吕氏春秋·孟春纪》中的一篇。“孟”是每一季度的第一个月。早春时节,万物开始生发萌动,显示其勃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
-
[明]王阳明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这是王阳明小时候写的一首诗,小小年纪不仅能察物象而且能究物理,确是难得。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近处有山
-
这是一首五绝形式的咏物寓慨诗。前面两句,以对比出之:“惭君”写葵,“叹我”自谓,寓意相辅相成。作者为自己当时无力雪冤自保、终至被迫流放夜郎的艰险处境发出无可奈何的低吟。对葵叶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葵菜,一说是向日葵,两说都通。根据杜
-
渐素景。金风劲。早是凄凉孤冷。那堪闻、蛩吟穿金井。唤愁绪难整。懊恼人人薄倖。负云期雨信。终日望伊来,无凭准。闷损我、也不定。
-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这首七绝是诗人游览勤政楼,目击废苑颓败,不胜慨叹而作。“勤政楼”,建于玄宗开元间,座落长安兴庆宫南,原名“勤政务本之楼”,有勤
-
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我来游秋浦,三入桃陂源。千峰照积雪,万壑尽啼猿。兴与谢公合,文因周子论。扫崖去落叶,席月开清樽。溪当大楼南,溪水正南奔。回作玉镜潭,澄明洗心魂。此中得佳
-
卢照邻是一个传统文化修养极深的文士,他所处的初唐时期,中国禅宗尚在发展期,属道信、弘忍传法时期。卢照邻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这首诗中,将诗情与禅境、才学相结合,写出了禅诗中难得一见的绚丽多姿、气韵流转的作品。该诗中,作者首先将有安禅
-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
- 干请伤直性。|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纵死犹闻侠骨香。|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
- 《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什么
- 我是一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