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于田》情诗三百首赏析
叔于田
作者: 梁建民 【本书体例】
【原文】:
叔于田(1),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2)。
叔于狩(3),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4)。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鉴赏】:
叔于田,是对一个青年猎手的赞歌。诗中以一位出众的猎者——“叔”作为咏唱的对象,写出这个青年会打猎、善乘马,能饮酒。当他一出去打猎时,巷里就再也难找到象他那样漂亮、善良、武艺高强的人了。伯、仲、叔、季本是古代男子常用的表字。诗人于此称字而不称名,这是对“叔”的敬重。本诗即相当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叔”的钦敬、倾慕之情。
关于本首诗旨,古来颇存歧义。毛诗序认为:“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悦而归之。”三家无异义。只因诗中有“叔”字,前人就认定这即是左传·隐公元年所载与君兄郑庄公争位的共叔段。其实,推究诗意,篇中并无讽刺庄公的意味;而所咏之“叔”,更不必坐实为共叔。崔述说得稳妥:“仲与叔皆男子之字,郑国之人不啻数万,其字仲与叔者不知几何也”,怎见得“郑有共叔(段),他人即不得复字叔”呢(参见读风偶识)!可见序之所云,实属牵强附会,另外,据左传载,共叔段是一个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寡谋少智的人,在偏私的母亲庄姜的骄纵下,企图用武力来夺取胞兄庄公的君位。这距诗中“叔”的品质相去万里,怎能与“叔”相提并论?所以,就诗论诗,这实是对一个杰出的青年猎手的热情礼赞。
全诗共三章,用“联章迭咏”的形式,来极力称颂“叔”的美好和超群的技艺。第一章重在赞其“洵美且仁”;第二章重在赞其“洵美且好”;第三章重在赞其“洵美且武”。
诗一开笔,就造语警竦,起势不凡。诗中写,当“叔于田”时,竟至招致“巷无居人”,既是叙事,又是渲染烘托。这叫先声夺人。引人深思。作者并没有采用正面铺叙描写的方法来直接刻画“叔”的美好形象;也没有描绘他究竟如何精于骑马射猎,但只从作者侧写中,就完全可以想见“叔”其人是何等的引人注目,何等的出类拔萃、不同凡响了。我们也似乎从“巷无居人”的夸张描写中看到了这个青年猎手英俊、潇洒的姿态、美貌漂亮的面容,佩弓插箭、乘着骏马、气宇轩昂地出外打猎去了。诗义会通说得极好:“次句奇极。”这正是这首诗的高明所在。至于“奇”在何处?评者未说。其实“奇”就奇在避实就虚,空灵用笔,侧面夸张。
那么,“叔”往出猎,此乃常事,不足为奇。但何至于里巷之人会空无一人?显然这是作者的夸饰之笔;而且这种夸饰似乎有些绝对而悖于常情常理,令人难以置信。然而,此诗之妙且耐人寻味处,全在于作者“故撰奇句而自解释之”(诗义会通)。作者在此先运用了极度夸张之笔,随之又对此作了巧妙的补充和申明:“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读诗至此,才“天机”泄露:原来“巷无居人”一句,并非实“赋”,而是虚写。朱熹解释很明了:“非实无居人也,虽有而不如叔之美且仁,是以若无人耳”(诗集传)。这样,诗的夸张就找到了合情合理的根据,落到了实处,而且还如郑玄笺所说:“叔于田,国人注心于叔,似如无人处。”突出地表现出作者对于“叔”的异常专注和一往情深。
笔者以为,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就在于虚处着笔,极尽夸饰。这种侧面虚写的手法,从艺术效果上看,比那些平庸呆板的正面实写,节省笔墨而事半功倍,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极其高明。三章一例,方法尽同。本诗运用概括的虚写和极度夸饰之笔,于复沓重唱中将题旨发挥得淋漓尽致,也给人以一唱三叹的悠悠韵味,强化和渲染了作者倾心歌颂与热烈赞美之情。还应指出的是,叔于田的写作手法,为叙事写人一类诗歌的创造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经验,也多被后代诗人所借鉴。在某种意义上看,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写人手法就明显地受到这首诗的影响。广而告之,这种影响不只存在于诗歌创作中,也存在于小说和散文的创作中。
-
我是高五那年才考上的大学,后来,就留在济南工作。其实,我完全有可能在高三那年考上,根本用不着复读,这全都怨我父亲。我不叫父亲爹,也
-
龚自珍 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遣藏春深坞逢? 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护阿芙蓉。 鸦片,以及由鸦片而引发的中英鸦片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终于解体,并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重要标志。在对待鸦片问题上,龚自珍
-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黄金装戎马。白羽集神兵。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宁知班定远。犹(一作独)是一书生。
-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汉书·艺文志上》 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 ——[明]无碍居士《警世通言叙》 写小说也就是写社会。 ——沙
-
缪公恩 冰根碧叶杂荒芜,晓露迎晖缀宝珠。 笑靥半含还半吐,素心皎皎濯醍醐。 这首小诗描绘兰花在清晨挂满露珠时的形态与神韵,小巧玲珑,生动逼真。 第一句描写兰花根叶的色彩特点与生活的环境。“冰根”形容兰
-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2 。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3 。 【释】 1.骆氏亭:所在不详。冯浩据本篇诗意,旁引白居易《过路氏山人野居小池诗》及杜牧《骆处士墓志》,认为亭系长庆前后骆
-
《庄子·渔父》是庄子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渔父的境界来表达庄子的世界观。渔父享受着宁静和自由,他的境界高于世俗。文章以轻松幽默的语言,诠释了庄子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这篇文章给予我们思考,人生是否只追求功名利禄,或者我们是否可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人们可以从渔父身上学到很多,如何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这篇寓言适用于任何时代,给予我们启示和反思。
-
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激昂丹墀
-
林希逸《溪上谣》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 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 ①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 ② 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 ③ 人生何必学臞仙,我行自乐如散圣。
-
《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什
《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