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咏怀(二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阮籍
咏怀(二首)
其一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
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作者简介阮籍(210—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早年好读书,有济世志。入仕后正值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240—249年),司马氏与曹魏统治者激烈争夺政权,政局混乱。阮籍的抱负无由施展,甚至自身安全也无法保障,于是转而以老庄的“自然”与司马氏假借的“名教”消极对抗。史载阮籍或“饮酒昏酣,遗落世事”;或“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题解阮籍的五言咏怀诗多达82首,显然不是一时而是长期之作。他把蕴藏在内心无由发泄的痛苦和愤懑,在诗中用隐晦曲折的形式倾泄出来,真实地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虽然其中贯穿着老庄思想,但仍然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现实,如曹魏集团的由盛而衰,荒淫腐朽;司马氏的咄咄逼人和黑暗残暴等。诗人虽处险境,因惧祸而心焦不安,但宁肯孤独索寞,还是要当守正不阿的君子。此处选录其为咏怀之二、之十二首。
简析该诗前半部分借用列仙传中郑交甫遇汉水二妃赠佩,而又转瞬消失的故事,衬托诗人面临的人生世态。后半部分则用诗经·伯兮的比喻,形容金石之交的爱人或朋友因故分手,使得自己更加悲伤消沉。因而禁不住发问为什么会这样,所以该诗是一篇讽世之作。
其二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
简析该诗首先化用楚辞·招魂语意,讽刺楚王因耽于游乐而导致亡国。继借古喻今之后,又以黄雀比喻当局毫无远大志向,只顾游憩而忘了迫在眉睫的危险。这首咏怀诗继承了楚辞诗经·小雅的手法,既用神话游仙作暗示,又用自然事物以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隐曲地表现思想内容,如同诗品所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因而对后世诗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
“疍民”这个名称,是出差南平那次听到的。投宿临江客栈的翌日,我拉开客房的垂帘,窗外悠悠飘移入眼的,是遥遥对峙的峰岭坡岗,两岸碧碧森
-
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荆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废垒无人
-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①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③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④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⑤ 阿爷无大儿,木
-
这首词抒发伤离惜别之情。上片写暮春送别,莺啼、歌咽,无限眷恋。下片写别后相思。芳草路远,幽恨无穷。月照小楼,撩人相思。全词以景衬情,思绪绵绵。造语婉妙,余味悠长。
-
《藐姑射山之神(姑射)》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庄子·逍遥游》:“藐姑射(音ye)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霞,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又,《列子·黄帝》:“列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名言: 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注释: 舐: 以舌舔物。 句意: 财物美色给人, 人难以舍弃, 这就好象刀刃上涂有蜜糖, 不能满足一顿美餐, 也就象小
-
雪里花开人未知,摘来相顾共惊疑。便当索酒花前醉,初见今年第一枝。
-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此诗是作者后期的作品,它大约作于建安二十五年
-
典源出处 《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五引 《语林》 (晋裴启撰)云:王大将军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便以如意击珊瑚唾壶,壶尽缺。 《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