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文·题孔子像于芝佛院》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文·题孔子像于芝佛院》鉴赏

古文·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贽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 皆以老、佛为异端(1),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 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2); 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3)。其曰“攻乎异端”(4),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臆度而言之(5),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朦聋而听之(6)。万口一词,不可破也; 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 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7),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8),亦从众而事之(9),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10)

〔注释〕(1)老、佛: 指道教和佛教。(2)儒先: 儒学先辈。(3)圣则吾不能: 语见孟子·公孙丑所引孔子言。居: 为。(4)攻: 攻击,讨伐。异端: 指儒家以外的其他思想学说。语出论语·为政。(5)臆度: 主观猜测。(6)小子: 晚辈。朦聋: 同“朦胧”。(7)目: 这里指眼力,即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8)圣之: 把他当作圣人。(9)事: 侍奉,供奉,指供奉孔子像。(10)芝佛之院: 湖北省麻城东三十里的一座佛院。

〔鉴赏〕公元1584年,五十八岁的李贽孑然一身由湖北黄安移居麻城,在龙潭湖畔的芝佛院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著书讲学活动。本文就是李贽在芝佛院时写下的。它针对长期以来宋明道学家盲目尊孔的作法,以及社会上“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的风气,以犀利辛辣的文笔,庄谐并用的手法,巧妙地揭示了俗儒、假道学的无知与虚伪,从而有力地证实了“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的荒谬可笑。全文分为三段。

首段以欲擒故纵之笔,推本溯源,步步寻出“大圣”、“异端”之说的由来。起句开门见山,指出时至今日,“人” “吾”皆以孔子为大圣,以老、佛为异端。第一人称代词“吾”,在这里是泛指。既然“吾”之见完全是依循“人”之见,则说明自己本无定见。细细体会,开头这两句话,暗含讥讽,颇有言外之意。作者落笔即标出“大圣”“异端”二目,并以此作为全文议论辩说的核心。“人人”二字以下,文势陡起急转,作者一连用三组排比句式,层层递进,自驳自解,有力地证明了由“人人”到“父(亲)师(长)”、乃至 “儒( 学 )先(辈)”,实际上皆“非真知”何为“大圣”、何为“异端”。这样就势必牵扯出“儒先”引为典据的孔子之言。“圣则吾不能”,是孟轲转述孔子的话。从孔子的原话可以看出,他对子贡的问题只是作了老老实实的回答,谈不上什么“居谦”,更不曾以“大圣” 自许。“攻乎异端”的异端,本指一般的异端邪说。孔子的时代尚没有道教与佛教,把孔子所说的“异端”硬坐实成“必为老与佛”,足见“儒先”的牵强无知。作者在这里故意正话反说,表面不动声色,内里深致讽刺。用历史的事实,含蓄地暗示读者: 所谓的“大圣” “异端”之说,不过是出于“儒先”之流的曲附误解,“父师”之辈的以讹传讹。这样,就使人人不疑的千年之说,不攻自破。

利用第一段揭示出来的事实,作者在第二段里乘胜追击、直截了当地指出“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人朦聋而听之”这种情况的荒谬可笑。这一段的行文,仍用排比层递的修辞手法,并兼以冷嘲热讽,与上一段的内容紧密配合,层层剥出“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的真正原因,具有极大的论说力量。用“臆度”、“沿袭”、“朦聋”来分别表现儒先、父师、小子晚辈们“言”、“诵”、“听”的不同动作,惟妙惟肖,弥见风趣。在寓庄于谐之中,将盲从者昏聩无知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接着指出,当今的俗儒只知道背诵几句孔子的话,其实根本不了解孔子这个人; 明明是不懂硬要装懂,却大言不惭地说什么都知道。这里,作者再次引用了孔子的原话。孔子曾教育他的学生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引用孔子的话来戳穿俗儒们的浅薄无知、自以为是,可以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十分巧妙。作者认为,这种情况造成的恶果是害人害己,使人们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这句话的潜台词,正是“盲目”二字。它不但充满了对俗儒假道学之流的轻蔑与挖苦,也含有对一般盲从者的惋惜与怜悯。

在层层剥落出历史与现实的真相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里故意以反语作结,使得文意余味曲包,剜心入骨。作为杰出的“异端”思想家,李贽敏锐地认识到打破陈腐传统的束缚、提倡大胆思考的重要性。但是,在“万口一词”、“千年一律”的沉闷环境中,他的抗争之声又显得那样地孤单。这就迫使他不得不以嬉笑怒骂的形式,表示出自己的思想和意见——“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这其中包含着作者多少沉痛与悲愤! 最后一句“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既是全文的煞尾,亦是点题。它使文章在一种异常冷峻、锋利的意味中一下截住,其文外之意,不言自现。

总之,这篇小文比较具体地体现了李贽文章和思想的鲜明特色;见解大胆,敢于抨击社会的传统观念; 文字警辟,充满了讽刺诙谐的色彩。它确实称得上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优秀杂文。

猜你喜欢
  • 古代诗文名篇之词·李清照词《如梦令》原文、鉴赏和解读

    词·李清照词《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据《校辑宋金元人词》本《漱玉词》,下同) 李清照(1084一约1151),号易安居士

  • 陆龟蒙《白莲》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白莲 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1)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的诗句是: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

  • 古代爱情诗词《》摽有梅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诗经·召南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倾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一首古老的民间情歌,大约产生于春秋时代今湖北境内。全诗歌咏了

  • 散皮《莱芜行(组诗)》

    香山香山的早晨最先鸣叫的不是鸟儿而是诗人格式他把睡眠当成昨天的事香山的鸟儿,没有大山的婉转和叠句直直的嗓子喊直到明月老去香山

  • 《题画竹》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戴熙 雨后龙孙长 ① ,风前凤尾摇 ② 。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③ 。 【注释】 ①龙孙:笋竹之别称。张淏《云谷杂记·竹之异品》:“辰州有一种小竹,曰龙孙。”又梅尧臣《韩持国遗洛笋》诗:“龙孙春吐

  • 关于激励奋进的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激励奋进的古诗词,内容包括给我十首关于勉励人上进的古诗,鼓励人励志上进的诗句,激励人奋进的古诗词。《劝学诗》宋代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

  • 忍学《忤之忍第三十六》译文与赏析

    忤之忍第三十六忤之忍第三十六 驰马碎宝,醉烧金帛,裴不谴吏,羊不罪客。 司马行酒,曳遐坠地。推床脱帻,谢不瞋系。诉事呼如周,宗

  • 《浣溪沙》苏轼词翻译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词

  • 《田中作《黄雀赋》 顾欢》原文、出处、述要和作者资料

    欢年六七岁书甲子,有简三篇,欢析计,遂知六甲。家贫,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 ○《南齐书·顾欢传》 事亦见《南史·顾欢传》。 [述要] 南朝宋初,顾欢才六七

  • 《獐边是鹿 王雱》原文、出处、述要和作者资料

    王元泽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三 [述要] 王雱(字元泽)幼年时,有人指着关在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