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魏晋南北朝文·刘义庆·刘伶病酒》鉴赏
古文观止·魏晋南北朝文·刘义庆·刘伶病酒
刘伶①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 “君饮太过,非摄生②之道,必宜断之。”伶曰: “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 “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③已醉矣。
〔注〕① 刘伶: 字伯伦,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人。魏末曾为建威参军。纵酒放诞,蔑视礼法,为“竹林七贤”之一。② 摄生: 养生。③ 隗(wěi 委)然: 倾颓貌。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熟悉刘伶的都知道: 此公名列“竹林七贤”之一,长得“容貌甚陋”,却以“好酒”驰名天下。他一生“唯酒为务”,只要一见到酒,便“奋髯箕踞,枕麴藉糟”,非拼个酩酊大醉不可。据说他“终其世”只做了一篇文章,也与“酒”有关——那就是传诵至今的酒德颂。本篇所记叙的,便是刘伶“好酒”生涯中的一个片断,或者说,一幕令人捧腹的家庭笑剧。
幕布拉开的时候,刘伶正患着酒“病”——大约昨夜又喝了个昏天黑地,此刻醒来,还渴得要命。旁人口渴,要的是水;唯独此公解渴,也还得靠酒。
可是他到处找不到杯中之物。原来是他夫人动了气,一怒之下把酒都倒了,连喝酒家什也一并砸毁。这下刘伶可惨了,只好再求夫人发慈悲。文中的“从妇求酒”四字,不可轻易放过: 那简直把刘伶低三下四、死乞白赖地缠着夫人要酒的神态,全都画活了。
接着便见泪水涌上了刘夫人眼眶: “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看来这夫人心中之气未平,又已生出一片爱怜之情。所以“必宜断之”虽近乎命令,刘伶听来却一点也不感到严厉,故回答得也干脆: “很好!我这就断酒——只是我怕管不住自己,须得到鬼神那里发誓求佑才行。——你快去准备酒肉吧!”这便引出了刘夫人同样庄重的应诺: “敬闻命。”只此三字,妇人那收泪而喜、满心欢悦的笑影,已浮现其中,记叙得也真绘声绘形!
场景转移,已在酒肉供奉的神前——看来刘夫人虽曾“捐酒毁器”,其实还颇留有余“酒”,这便是妇人有心计处。此刻刘伶的心境不知如何,但脸色肯定是虔诚极了: 你看他真就“跪”到神前,口中念念有词起来: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这开初几句听去倒也全是真话: 他本就是个“天生”酒鬼,以酒为命的嘛!接着该说到断酒了。盯视一旁的刘夫人,想必正喜孜孜等着下文呢。谁知——“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这是什么话?刘夫人大吃一惊,这边刘伶则已赶紧“引酒进肉”,“跪”在神前就大喝大嚼起来。待到刘夫人缓过神来,想要拦阻,刘伶早又醉成一团,瘫倒在地了……
一幕“断”酒之誓,就这样变成了令人忍俊不禁的笑剧。其可笑处全在刘伶“渴”急使诈,连严厉的夫人也给骗了。这骗局早在刘伶回答“甚善”的时候,大约已在他闪烁不定的眼光中泄露,可惜刘夫人泪眼未干,未能识破。当着刘夫人急急忙忙准备酒肉之际,刘伶一定在心里窃笑不已吧?此篇行文之妙,正在于始终不动声色,只将人物的语言、行动,稍加叙述和勾勒,便将这幕笑剧逼真地展现在眼前。诙谐的情趣,借助于格外庄重的语气描摹和“跪”神发誓的细节刻画,由此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嗜酒如命的酒鬼形象,带着刘伶所特有的风神,嬉笑着走到了读者面前。明人胡应麟称赞世说新语: “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恍然生动,而简约玄远,真致不穷。”从“刘伶病酒”,读者即可窥其“恍然生动”之一斑。
不过,读了这则记载,恐怕还不能一笑了之。像刘伶这样的名士,竟然在纵酒放诞中了其一生,究竟是什么原因?按照他酒德颂所说,好像是不满意于“贵介公子”、“搢绅处士”之流的“陈说礼法,是非锋起”,是有意以此放诞之行,来与“礼法”作对似的。但酗酒到了名士传所说的“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 ‘死便掘地以埋’”的地步,这生涯也实在可悲了。倘若不是魏晋之际政治的黑暗,知识之士惨遭迫害而人人自危,又何至于此!刘伶便是这旧时代埋葬的一位悲剧人物。在他那可笑的荒诞言行背后,我们不是听到了类似于阮籍那“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苦闷叹息和哭泣之音么?
-
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① 》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② 。霜晨月 ③ ,马蹄声碎 ④ ,喇叭声咽 ⑤ 。雄关漫道真如铁 ⑥ ,而今迈步从头越 ⑦ 。从头越
-
陆 游 我昔学诗未有得, 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 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 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球筑场一千步, 阅马列厩三万匹。 华灯纵博声满楼, 宝钗艳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
-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嗟尔石
-
【名句】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注释与译文]黄金没有十足的赤色,白玉也有微小的斑痕。诗句富于哲理,今引用来比喻对待人和事物不能求全责备。 参考文献 (宋)戴复古《寄兴》
-
《艽野尘梦》《艽野尘梦》是沈从文笔下“湘西王”陈渠珍写的一册自述性质的笔记,述其于清朝覆亡前夕进出西藏的经过。“艽野”词出《小雅》
-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
-
你的名字百无聊赖的时候,翻阅曾经写下的日记。那些密密麻麻的心事,忧伤得可以拧出水来,在岁月里渐渐晕开了痕迹,却没有消逝。多少年后,
-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出处】唐白居易《 琵琶行 》 【意思】富家子弟争着给我送缠头, 弹奏完一支曲子,得到的精美织锦不计 其数。五陵: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 陵墓。后来贵族富豪多
-
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
-
【说明】 《通鉴》卷二百一十七至卷二百二十二,记述了唐平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及唐朝平叛,是我国中世纪统一与割据矛盾的集中表现,是一次严重的内战。 李唐皇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盛的封建朝代,历时近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