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士论苏柳词》原文|翻译|赏析
宋·俞文豹
东坡在玉堂日2,有幕士善歌3,因问:“我词何如柳七4?”对曰:“柳郎中词5,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6,歌‘杨柳岸,晓风残月7。学士词,须关西大汉8,铜琵琶,铁绰板9,唱‘大江东去10”。”东坡为之绝倒11。
1 本文选自吹剑录,标题系选注者所加。2 玉堂:即翰林院。苏轼(东坡)曾在翰林院任翰林学士。3幕士:即幕僚,地方军政长官聘用的办事人员。4柳七:即柳永,排行第七,因称柳七。5柳郎中: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未任郎中。员外郎较郎中官职为低。6牙板:象牙拍板,唱歌时击节之用。7“杨柳岸”二句: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句,此处代指此词。8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时认为关西出武将。9绰(chun)板:拍板。10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首句,多用以代指此词。11绝倒:大笑。
【析点】 在这则笔记中,“幕士”的文学感受力和鉴赏力实在了得,当东坡先生问及:“我词何如柳七”时,他并没有泛泛道来,而是选取了苏、柳的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雨霖铃·寒蝉凄切进行评点;他也并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打了个绝妙的比方,称“杨柳岸,晓风残月”“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而歌,“大江东去”“须关西大汉”操“铜琶琶,铁绰板”而唱,两相比照,一个婉约清丽,一个雄豪放旷;一个缠绵徘恻、深婉低回,一个令人胸次豁然、精神振奋。评得极为精当,难怪东坡听后“为之绝倒”。
这则幕士论苏 ·柳词,历来多为人所称引,堪称是对苏、柳不同词风的绝评。除此而外,我们还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苏轼登上词坛的时候,柳永词早已风行天下,“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苏轼在写下他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 ·密州出猎后曾对友人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俊书)再联系这则笔记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苏轼为词伊始就是誓与柳永一较高低的
-
短屏风掩卧床头,乌帽青毡白毳裘。卯饮一杯眠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翻译与解读
-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
-
诗的形象性很重要,咏物诗更是如此。一株树,一竿竹,一朵花,看起来是静止的东西,比较平常,但有才华的诗人,通过艺术的语言,从各个侧面,以恰当的描画把它形象地表达出来,就会把景物写活,从而“静止”的东西也会变得栩栩如生。陆游这首咏竹诗,正是
-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
此时王世贞与李攀龙主盟文坛,名重天下。登太白楼,追寻前朝天才诗人的足迹,心中有很多感想。所以,诗的一开头就写当年李白登楼情景:“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不称“李太白”而称“李供奉”,称李白刚刚去职的官衔,这就巧妙地交代了李白登楼的时间
-
文 举 之 对 《世说新语》 孔文举年十岁, 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 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 皆俊才清称(1)及中表亲乃通。 文举至门, 谓吏曰: 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 前坐。 元礼问曰: 君
-
原名《白氏长庆集》。诗文别集。七十一卷,外集二卷。唐白居易撰。今人顾学颉据宋绍兴本校点,一九七九年出版。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死后谥“文”,又称白文公。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卒
-
【原文】 博学①而笃志②,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处】 《论语·子张》。 【注释】 ①博学:知识渊博。②笃志:坚定
-
【原题】:香菌出括苍山谷中其味香滑绝妙昔尝欲献之寿康终不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