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袁淑明书》原文|翻译|赏析
南朝·梁·江淹2
方今仲秋风飞3,平原彯色4,水鸟立于孤洲,苍葭变于河曲5,寂然渊视6,忧心辞矣7。独念贤明早世8,英华殂落9,仆
亦何人,以堪长久! 一旦松柏被地10,坟垄刺天,何时复能衔杯酒者乎11?忽忽若狂,愿足下自爱。
1 袁淑明:袁炳,字淑明。著晋书未成而卒。2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梁文学家,有江文通集。3 仲秋:秋季之中,指农历八月。4 彯(piāo)色:景色淡荡萧疏。5苍葭(jia):青色的芦苇。河曲:河湾处。6渊视:远视。7辞:遣去。8 早世:过早去世。9 殂(cú)落:亦作“徂落”,指死亡。10 被:覆盖。11 衔:含。
【析点】 在这封短信中,景为情设,情缘景生,情与景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给古今读者以艺术享受的同时,更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索。
作者从仲秋风光入笔,先勾勒出一幅图画:飒飒秋风中,原野景色斑驳,淡荡萧疏;孤洲上水鸟不翔,踽踽独立;河曲处芦苇失青,色近枯黄。这画图貌似冲淡,却在寥廓中寓着几分苍凉:季节在无声中转换,时光在不觉中飞逝,人之生命亦在流年似水中悄悄消隐。“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正因为这死生之大痛远胜过了人生中任何其他的烦忧,所以当作者置身景中,“寂然渊视”时,不免“忧心辞矣”。面对“英华殂落”,作者自然而然地触景生情,而“独念”早逝的贤明友人,进而慨叹生命之短暂了。
与“宋玉悲秋”不同的是,作者没有过分伤感和消沉,而是在“一旦松柏被地,坟垄刺天,何时复能衔杯酒者乎”的无限感慨中,领悟到了生命正因其短暂而愈加变得可贵,也愈应加倍珍惜。所以作者信末叮嘱友人要“自爱”。耐人寻味的是:作者的友人——颇有才气的袁炳,著晋书未成而卒时,年仅二十八岁。不知其死,后于此书多长时间;不知其时,江郎又生何感想。
-
《登岳阳楼》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岳阳楼后对景色的赞美和对国家时局的感慨。诗中通过描写景色的壮丽和气势,以及夕阳下的渔船和水乡美景,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家国的忧虑。诗人在观赏景色的同时,也不忘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思考和反思。整首诗表达了作者热爱家国、关注社会动态的深深情感,并通过诗歌抒发出来,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梅尧臣 不待春风遍,烟林独早开。 浅红欺醉粉,肯信有江梅。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评论梅尧臣的诗为:覃思精微,意境深远闲淡,“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我们从这首小诗中可以窥知一斑。 诗的一二句是言早
-
此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此诗首联就用对仗,诗句宛转自如。“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老去”停顿,为一层,“悲秋”停顿,为一层,“强自宽”又停顿,又为一层;“兴来”停顿,为一层,“今日”停顿,为一层,“尽君欢”又停顿,又为一层。
-
石延年多才多艺,性格洒脱幽默,他的诗歌和书法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不幸只活了四十七岁。石延年的早死,对他的好友来说是晴天霹雳;唯其突然,更加重了作者的悲痛感。这首挽诗正是抓住了“突然”这一点来着笔。 诗人采用了对照的手法:以一年前的
-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
还记得你刚刚诞生带给我的喜悦,不,是带给散文界的一缕春色。仿佛是转了个脸,眨了个眼,你已是而立之年,已是硕果逼枝压叶的参天大树。—
-
高濂:苏堤看桃花 高濂六桥桃花争艳,赏其幽趣数种,赏或未尽也。若桃花妙观,其趣有六:其一,在晓烟初破,霞彩影红,微露轻匀,风姿潇洒
-
题画竹郑燮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是郑板桥在自己的一幅画竹图上所题的诗。全诗短短四句,全以淡语出之,却蕴含了极其深刻的艺术哲理,可说是一首绝妙的画论诗。
-
晨登天竺山,山殿朝阳晓。厓泉争喷薄,江岫相萦绕。直上孤顶高,平看众峰校南州十二月,地暖冰雪少。青翠满寒山,藤萝覆冬沼。花龛瀑布侧,青壁石林杪。鸣钟集人天,施饭聚猿鸟。洗意归清净,澄心悟空了。始知世上
-
我们的甜房子这是五岁的儿子给我的命题作文:“妈妈,你写‘我的家庭’。”“为什么?”他答非所问:“写我们怎样去旅游,写我们在家做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