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宋]陆游》原文与赏析
[宋]陆游
南言莼菜似羊酪,北说荔枝如石榴。
自古论人多类此,简编千载判悠悠。
本诗是陆游读史后就如何知人论世所发的无穷感慨,有着深刻的哲理和历史内涵。
首先,诗人从通俗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取譬作喻:南方人说莼菜好似北方人吃的羊酪,北方人说南方的荔枝像石榴。实际上,长于水中的南方特产莼菜,淡雅滑腻,与羊酪根本不类;荔枝与石榴,其色香味亦大相径庭,相去甚远。产生这样可笑的比喻,是因为南人只吃过莼菜而未食过羊酪,北人只知石榴而不熟悉荔枝。人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却凭着主观的想象给自己并不了解的事物作出可笑的结论。见识的狭隘局限了人们的眼界,主观唯心的思想方法导致了错误荒谬的结论。这两句诗信手拈来,平易似谈家常,骨子里却包含着诗人强烈的讥刺。“南说”“北说”对举而喻,更说明了这种错误现象的普遍。
紧接着,诗人从“论物”急转入主旨“论人”:“自古论人多类此,简编千载判悠悠”。诗人感慨万分地说:自古以来,人们评论人物又何尝不如此呢?大家都习惯于从主观的推测、个人感情的好恶,轻易地给人下断语,作出不公正的结论,不知屈杀了多少英雄好汉,也不知给多少奸臣贼子虚戴上美名。但是历史是严正的,谁是谁非,千年信史自会作出判然分明的结论。如果说,前面的“南”“北”是从空间的角度作出概括的话,这里的“自古”“千载”则是从时间的角度作出巨大概括,作者上升到了历史的高度纵观千载,感慨深沉,笔力雄浑。
这首诗中,陆游提出了一个严肃而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如何客观地公允地评价人物的问题。由于每一个人都受到自己全部的生活经历的局限,加上利害得失之心、习惯的偏见、传统的心理、世俗的见解的种种束缚,因此任何人都不易完全客观准确地评价别人,任何人也不易完全客观、准确地被别人所评价。但究竟谁是谁非,千秋功罪,自有历史去评说。反过来,我们亦可悟到:要正确全面地评论人物,不能从个人的眼光或仅从一时一事的得失出发,而要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宏观地去看待。
如果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作者的这番宏论显然是针对南宋朝廷主昏政乱、“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黑暗现实而发的。对于那班玩弄权柄,颠倒黑白,称雄一时的奸臣,诗人的诗正是严正的警告:你们这班小人,只能得逞于一时,历史最终会对你们作出无情的判决,永久地把你们钉上耻辱柱。“简编千载判悠悠”诗句于冷峻中透出对现实的愤激与不平。
本诗从通俗的生活现象入手,巧譬而喻,由浅入深地说明深刻严肃的道理。语浅意深,平淡中带着郁愤,醇朴中透出峻切,千年之后读之,仍感韵味无穷,发人深省。
-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①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②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③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④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 ⑤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注释】 ①泛(fa
-
宋·苏轼2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3: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
-
此诗为元好问晚期之作。是时,他已过起了遗民的生活,编纂诗集,撰写金史。在访诗和收集史料的过程中,往来于晋、豫、鲁、冀等地,有机会游访名山大川。创作倾向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此时,描绘歌咏山水风光的作品增多。“少室山”在河南登封县西北,颍水发源于此。在这首诗中,作者借描绘少室南原的优美静谧,隐隐地反衬出
-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举止”类的诗句。 想必自己的妻子在楼上呆望着,盼望着我早归,曾
-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王怀让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的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
-
贺铸《半死桐 ① 》贺 铸 贺 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 ② 。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 ③ ,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 ④ 。旧栖新垅两依依 ⑤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 ①半
-
孙髯五百里滇池, 奔来眼底。披襟岸帻, 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 西翥灵仪,
-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名言: 终古常新唯日月。 句意: 只有日月才是万古常新的。 出处: 清·陈恭尹《次韵答徐紫凝》
-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出处】唐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 》。 【意思】斑白的头发催人渐渐衰老,大好的春光逼迫旧岁更除。 【全诗】 《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