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谢脁·[梁]沈约》原文与赏析
[梁]沈约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
沈约为当时一代文宗,永明体创始人。他有一组怀旧诗,共九首,每首悼念一位已经逝去的朋友。伤谢脁是其中的第二首。谢朓是南朝齐著名诗人,三十六岁时遭诬陷下狱而死。诗的标题一个“伤”字,抒发了诗人对遇难而死的友人的悲痛之情,使诗歌笼罩在哀伤的气氛之中。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吏部”指谢朓。文峰,犹文词,峰一作锋。这两句是说,谢朓的才华确实出众,诗冠当代。谢朓传载:“朓善草隶,长五言诗。沈约常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一个“信”字表达了诗人由衷的钦仰之情。诗一开头,已很有气势地把谢朓卓然不群的形象突显出来了。然而,光这两句还不足以表达出谢诗的艺术成就,于是自然地引出三、四句。金石,指钟磬之类的乐器。风云,比喻谢诗的想象超逸绝尘,无所阻滞。这两句说,谢诗音调铿锵如钟磬之声,文思飘逸而又超群出众。谢朓曾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其诗正是这种美学的具体体现。这两句一写音律之美,一写文思超尘绝俗,这就把谢朓的诗歌主要方面表现出来了,所以沈德潜说:“三四句,能状谢胱之诗。”(古诗源)然而,赞美诗的主要目的在赞美人,由此,自然地过渡到对谢朓的人品的称颂及其不幸遭遇的痛悼之情。“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喻谢朓不谀权贵,有独立操守的品质。人事,指人为的动乱。国语·越语下:“人事不起,弗为之治。”韦昭注:“人事,谓怨叛,逆乱之萌也。”汉书、吴王刘濞传:“诸侯皆有背叛之意,人事极矣。”这里指谢朓被谋逆篡位的萧遥光迫害致死。这两句是说,哪里想到一个具有凌霜之质的人,却在人为的叛逆中被害致死。“尺璧尔何怨,一旦同丘壤。”尺璧,经尺之璧,借喻谢朓品质纯真和人才的可贵。这两句说,像谢朓这样的稀世之才,却过早地埋于黄土之中,是何等冤枉。
陈祚明在评论沈约诗时说:“休文诗体全宗康乐,以命意为先,以炼气为主。辞随意运,态以气流。故华而不浮,隽而不靡。”这首诗正是这种艺术特色的体现。华美峻拔而不流于浮靡。有的文学史认为沈约诗缺乏深沉的慷慨并不符合沈诗的实际。诗中的“气”不仅仅是一种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摧残友人生命的坏人的愤慨之情,也是对美好事物的一份爱心和对摧残美好事物的恶势力的憎恶。正是这种“气”表现了诗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伤谢朓虽然不是一首纯粹的哲理诗,但细读之后,是可以体味到蕴藏于诗中的哲理的。孟德斯鸠说:“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波斯人信札)谢朓虽然只活了短短三十六个春秋,但却以他坚贞的品质和杰出的诗才而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这就是生命的增值,而这种增值,其意义“不下于天赋的生命”。
-
征马去翩翩,秋城月正圆。单于莫近塞,都护欲回边。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 作品赏析回边:一作临边。井泉:一作水泉。
-
京师英豪域,车马日纷纷。唐生万里客,一影随一身。出无车与马,但踏车马尘。日食不自饱,读书依主人。夜夜客枕梦,北风吹孤云。翩然动归思,旦夕来叩门。终年少人识,逆旅惟我亲。来学媿道矒,赠归惭橐贫。勉之期不
-
食桃种其核,一年核生芽。二年长枝叶,三年桃有花。忆昨五六岁,灼灼盛芬华。迨兹八九载,有减而无加。去春已稀少,今春渐无多。明年后年后,芳意当如何?命酒树下饮,停杯拾余葩。因桃忽自感,悲吒成狂歌。
-
令狐楚绮席春眠觉, 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 犹是在辽西。这首诗攫取了思妇春晓方醒
-
漠漠虚无里,连连睥睨侵。楼光去日远,峡影入江深。腊破思端绮,春归待一金。去年梅柳意,还欲搅边心。
-
这是一首闺妇春恨词。 上片写少妇花香鸟语的初春景色中所生发的无限春愁。“仙苑春浓三句,将一幅春花初绽的画面,展现人们的眼前。小桃是桃花的一个品种,上元前后即开花,妆点着浓郁的春意,一枝枝花光彩照人,含露欲滴,正是已堪攀折的小桃,震颤
-
韩愈 右。臣伏以今年已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陛下恩逾慈母,仁过春阳,租赋之间,例皆蠲免。所征至少,所放至多;上恩虽宏,下困犹甚。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
-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①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②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③ ,无所陈之 ④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⑤ 。甘其食 ⑥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
《牡丹·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梅尧臣 洛阳牡丹
-
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跎属老夫。秋隼得时凌汗漫,寒龟饮气受泥涂。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无。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