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送魏万之京》诗意|阅读答案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居住颍阳(今河南许昌附近)。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由于久未升迁,就辞官归隐了。李颀好道术,与高适、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唱酬。李颀写诗才华表现为多方面,在样式上他对五古、七言歌行、七律都很擅长,在内容上对写景、抒情、描绘人物都很有精到之处。他的边塞诗和描绘人物的诗,前者以慷慨激昂称世,后者以传神写态见长,在唐诗中都有特殊地位。
魏万是稍晚于李颀的一位诗人,他们是好友。魏万曾编辑李白诗文为李翰林集,唐肃宗上元年间登第,后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从诗中的口气看,李颀对魏万的前程满含热望和鼓励之意,此诗当是写在魏万入京求取功名时。作为送别赠行诗,此篇的章法极为严整。第一联先说魏万在秋天的夜晚来到自己住所,停留一宿后,次晨即匆匆登程赴京。这是题意所在之处。第二联述说人事,设想魏万在路上,人向北去,雁向南飞,离家日远,客愁更多,这时闻秋雁鸣空,看云山过眼,定是特别难以忍受。第三联侧重说景,计数行期,征人此去,路远秋深,当接近长安关城时,或客居长安以后,将要在那里经历秋寒近侵,并听到捣衣砧声而深感时光流逝,岁月催人。第四联说的是别后的期望,嘱咐知己好友,不要见到长安是歌舞繁华之地,就沉湎其中,空使年华虚度。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多精致之词,如“微霜初渡河”的“初”字,三四句中的“不堪、 “况是”,第五句的“树色催寒近”,有的是表示程度,有的是加重意思,有的是反映奇特命意,都非寻常可比。
诗句“关城树色催寒近”中的“催”字用得极妙。诗人写的是早秋来临,寒风侵人,秋寒是从河北岸过来的;可是它为什么要到河南岸来,而不呆在它原来呆的地方?诗人有一个特别富于情韵的想象:秋寒是一个有感觉有生命的事物,它在极北边远地带,看到树黄叶落,草枯蓬转,自身也感到不胜凄冷,想找一个温和的栖身之处,于是便向那意态可人的翠绿杨柳走近,前边的引力变成了有生命的秋寒主体的内在的催力,于是便形成为“关城树色”,催促着秋寒从北边向它走来。这样,绿树和秋寒都变成了有生命的事物,霜冷无情的传统命意被改变,新奇笔法被造成。这样的写法用在朋友分别的诗中,与主题是一致的。这秋寒与绿树的接近,结局是飘落的,想给寒秋以慰安的,结果却爱莫能助,秋寒不息,它还要去寻求,它们分别时不能不是充满着怅恨;而飘忽不定的秋寒,在它的未来所到之处,永远也找不到可以永久寄身的绿树。这种相遇情与相别恨,是诗人的审美情感的形象对象化,其中蕴含有诗人的与友人相别相送的真挚情怀。
-
我长久地站在那一幅幅被放大了的照片前。那是一张张老人的面孔。有一段时间,我感觉语言苍白无力。此前,曾有幅油画,也感动过我,相信许多
-
【原题】:潘叔愚诗有归家更读万卷书之语义荣司谏为其未切於道也则作诗以警老之而其序乃有终日谈禅之语郑子闻而笑之且收即不必读则禅亦何必谈乎复作一计埕司谏公用前韵也
-
人月圆·山中书事张可久【原文】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1]。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2]。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3]。山
-
一座荒芜了的花园里, 只有有毒的恶草与刺人的荆棘生长着; 除了蟋蟀在草丛中悲鸣以外, 听不见别的声响了。 美丽的池从前淙淙地流过石桥的,现在因为没有人管理, 渐渐地干了——干得见底了。 美丽的花木从前
-
【3458】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原出版于2014年1月,2017年7月纳入“组
-
胡雁拂海翼,翱翔鸣素秋。惊云辞沙朔,飘荡迷河洲。有如飞蓬人,去逐万里游。登高望浮云,仿佛如旧丘。日从海傍没,水向天边流。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岁晏归去来,富贵安可求。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鲁连逃千
-
【原文】 予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尝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
-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左拉 (王振孙 译) 一 巴黎什么都有出售:傻丫头和巧姑娘,谎言和真话,眼泪和微笑。 您不会不知道,在这个商业之国,美是一种可以用来做使人心惊胆战的生意的商品。大眼睛和小嘴巴可以买进卖出;鼻子和下巴颏
-
新嫁娘诗 作者: 黄遵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