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卢纶《晚次鄂州》诗意|阅读答案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卢纶《晚次鄂州》诗意|阅读答案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半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卢纶(748—约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屡举进士不第,宰相元载赏识他的文学才能,得补阌乡尉。后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安史之乱发生时,曾客居鄱阳避乱。卢纶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也有一些写景诗和边塞诗。他的诗写景物色泽鲜明,许多诗中不乏雄放之情。

本诗题下原有卢纶自注: “至德中作。” “至德”是唐肃宗年号(756—758)。可见卢纶是避安史之乱的南行途中写了这首诗。诗人行舟江上,见天色将晚,就在鄂州停泊,趁着晚晴,可以望见汉阳城景况,计算行程,明日乘船半天可以到达。舟行愈远,愁思愈重,日夜不能入睡:白天江面风平浪静,看船上的客商悠闲而睡,夜间听船家闲话,可以微感江潮涨起。此去三湘之地,秋色日深,将使流亡人的稀疏鬓发更显稀疏;而流亡愈远,遥念家乡万里,只有托归心于高天明月。几年的战乱生活已使国运衰败,自己往日的功业也随之化为乌有,更不堪消受的是至今战事未息,夜宿江边犹能听到战鼓咚咚,令人心碎。这首诗写心情精致入微,可辨秋毫,绘景况咫尺万里,连成一片,更有个人愁苦与社会危亡紧密交织,使形象的感染力愈加强烈。诗中的“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与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塞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等,一向为诗评家所极力称道,誉为千古写景的名句。

卢纶家居山西永济,早年避安史之乱,客居鄱阳,后为河中元帅府判官,他对战乱生活是体会尤深的。这首诗是写在战乱生活当中。诗中充满了思归厌战的情绪。唐肃宗至德年间诗人离家南下,乘船停泊在湖北的武昌。船行一日,为寻一个合适的停泊处,并没有等天黑就抛了锚。颔联两句描述的是自己日夜所见所感。这时诗人是一个抛家弃业的逃难者,对于家国身世的忧虑,使他昼夜无眠。事实是如此,他却并不这样直说,象元稹写的“唯将终夜常开眼”之句,而是写为“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这里的主语不是“估客”和“舟人”,是被省略了的诗人自己。完全的意思乃是:白日船行江上,我看那些商贾昼眠,由于自己心事萦绕,毫无睡意,连江水的静流都可以感知;月夜里停泊江岸,我听舱中船家闲话,更生旅夜的寂寥,这时连船随潮起的微动都能感觉出来。正是由于这样的描写,情绪中的倾向与形象融成一体,使人几乎不能觉察作者的意向,以为作者是客观冷静地直观两幅生活画面。其实,这一联名句的独创之处,主要在诗人把十分强烈的情绪,用形象隐蔽得无影无踪,而一当你察觉到其中的意向,就感到有一种强烈的寂苦不断地向你袭来,你这时就再不能把这一联诗句只看成是写景了。

如果把这一联的首句的主语认定是“估客”,在逻辑上也说不通,并且会使一联佳句成为游离于诗情主调之外的多余物。因为处于主格地位的“估客”,他倒是可以“昼眠”的;但既已进入了睡乡,他又怎“知”浪静与浪动?假如说这是写估客的梦乡所感,这不仅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是与主题不发生关系的,忘记了诗人是自身处于寂寞愁苦的旅途之中;他的诗情离不开他的经验。诗人不能超经验写诗,而欣赏中只有把握了诗人的经验,也才更能集中地体会他的诗意。

只有象我们上面说的这样理解颔联两句,才能使诗的颔、颈两联连贯起来。在已经行过的路上,诗人因为感伤战乱,日夜无眠;想到前去鄱阳路中所要经历的流入洞庭湖的资湘、蒸湘、沅湘一带,这里有舜的妃子娥皇、女英寻找南巡的舜不遇,死后变成湘水女神的伤心传说;有屈原放逐流亡到此的许多记载,当此羁旅秋风,月明江上,不禁更增愁意。诗人预想前路上等待自己的将只有催衰双鬓的秋色,而何年得以回归又毫无指望,此时只有“远望可以当归”了。到此,自然准备了颈联两句诗的经验条件,而写出“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则是随感遇而形成的自然叹咏,这样的诗情只能属于有此特殊经历者,这样的工巧而富于表情的诗句,理当出自有独创性的诗人的笔下。

这首诗的末联也写得极为成功。律诗的中间四句要求对仗,一般人写起来只好在原地迂回深化,把笔力集中在自由舒展的结联二句,但是在最后的两句中既要收结全诗,又要加深诗意,却是非常难的,这就是人们很少在律诗的末联中发现更多名句的原因所在。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长卿的“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元稹的“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李商隐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等末联名句,在他们的各自诗集中,也是不甚多见的。卢纶这首诗中的末联两句,在唐诗中也是独辟境界的名句。从其在全诗中的地位来看,这两句把战乱中孤帆漂泊的流亡者的愁苦心情作了一个有力的归结,同时又写出了经历中的空前情境: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诗人表明,流亡到此前的经验感受,已经足以使人苦难不堪了,自家的产业,自身的功业,随着盛唐国运的衰落,都已被军阀叛乱的征战席卷而尽;可是流落到此,依然是战氛犹在,竟在深夜的月明江上听到军中敲起的战鼓声声。由于这个声音在诗人的经验中,是国破、家亡、身飘、业尽的痛苦伴随物,所以听到此声音,就会引起无数惨痛的联想,更兼此次的漂泊未得归宿,就更不堪再听到这种令人心碎的声音了!卢纶把诗情、诗艺引到了一个独到的境界。

猜你喜欢
  • 辛弃疾《临江仙 即席和韩南涧韵》全诗鉴赏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绿野先生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作品赏析【注释】①闲居带湖之作。韩南涧:见前《水调歌头

  • 《古文观止·汉光武帝·光武帝临淄劳耿弇》鉴赏

    古文观止·汉光武帝·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车驾至

  • 《夜行船·忆昔西都欢纵赏析》

    上片忆旧。“忆昔西都欢纵。自别后、有谁能共”这一深沉的慨叹蕴含着词人对青春生活的追忆,同时,更饱含着词人对洛中故友的深切缅怀。而事实上,在洛中与欧阳修相交甚欢的友人多半已经辞世,宋宝元二年(1039),谢绛卒,宋庆历七年(1047),尹

  • 《题郑防画夹》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宋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 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 故人言是丹青。 【注释】题:即题诗,为画作题写诗句。郑防:作者的朋友。画夹:分页装订的 画册。惠崇:宋初僧人,能诗善画。烟雨:像烟雾的细雨。归

  • 王昌龄《素上人影塔》全诗赏析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李商隐《随师东》赏析

    随师东李商隐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 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 但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 【注释】

  • 刘禹锡《酬杨司业巨源见寄》全诗赏析

    辟雍流水近灵台,中有诗篇绝世才。渤海归人将集去,梨园弟子请词来。琼枝未识魂空断,宝匣初临手自开。莫道专城管云雨,其如心似不然灰。

  • 杜牧《宫人冢》全诗赏析

    尽是离宫院中女,苑墙城外冢累累。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

  •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玉石可以被破碎,但不可改变它洁白的本色;竹子可以被焚烧,但不能毁掉它坚贞的节操。《三国演义》七六回:“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

  •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其一)》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尤袤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尤袤(1127—1194),宋代诗人。字延之,号遂初居士,无锡(今属江苏)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 历仕泰兴令、江东提举常平事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