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有鹊巢》情诗三百首赏析
防有鹊巢
作者: 梁化日 【本书体例】
【原文】: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1);谁侜予美,心焉忉忉(2)。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3);谁侜予美,心焉惕惕(4)。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一个青年男子因爱妻被人骗走而忧伤难忍的诗。
这首诗是不是表现了如上的主题,历来意见分歧。诗序云:“防有鹊巢,忧谗贼也。宣公多信谗,君子忧惧焉。”是一首对谗贼常向陈宣公进谗而深表忧惧的政治讽谕诗。诗中的“谁”是谗贼,“予”是君子,“美”是陈宣公。陈宣公信谗的事,史记里就有记载。因此这个观点,后来的何楷、欧阳修等人都表赞同。但朱熹诗集传的说法却全然不同:“此男女之有私,而忧或闲之之词。故曰防则有鹊巢矣,邛则有旨苕矣。今此何人,而侜张予之所美,使我忧之而忉忉乎。”断定这是一首表现“男女之有私”的诗。“谁”是指侜张诳骗者,将“予”是指诗人,“美”是指爱妻。这个观点,后来赞同的人更多些。笔者也认为朱熹的看法是对的。他所说的“男女”和侜张者究竟是何许人,虽不清楚,但此诗是一首民歌,可将“谁”看做是一个恶作剧的奴隶主贵族,将“予”看做是一个身处下层的青年男子,当其爱妻被奴隶主贵族诳骗拐走而又寻不着时,便无可奈何发出了诗中的忧惧之音。
诗歌共两章,每章的第三句“谁侜予美”是要害。究竟是谁哄骗走了自己之所爱呢?这不是设问,也不是明知故问,而是明知其人却不敢直指罢了。在西周奴隶制时代,有一种抢婚习俗。奴隶主贵族常以“察政”为名,下到乡间去借机枪夺民间美女为妻妾,这是司空见惯的事。豳风·七月中采桑女“殆及公子同归”的情景便是例证。此诗中的“谁侜予美”也是如此。一个“侜”字,说明“予美”不是被奴隶主贵族明火执杖抢走的,而是诳骗走的,传达出了青年男子受到创伤而又无可奈何的意绪。面对这一现实,青年男子四处寻找不着,开始是“心焉忉忉”,感到忧伤;后来是“心焉惕惕”,感情层次推进了一步,已感到由于自己地位低下,无法与对手较量了。他在忧伤中更添了惧怕,既为爱妻之失踪而精神恍惚,且担怕着有新的灾祸来临。
诗歌每章的头两句都是托物起兴。头章写土堤上有鹊巢,土丘上有好陵苕;二章写庙堂里有砖道,土丘上有好绶草。这样的起兴,同后面所咏之词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说历代注家均语焉不详。其实,诗经中的起兴,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是借助的事物兴中有比,同所咏之词在意义上有密切的联系,叫触物起情。一是借助的事物同所咏之词并无意义上的直接联系,只有若隐若是的间接联系,主要是音韵上的联系。此诗便属于这种情况。那土堤上的喜鹊窝和山庙里的砖道,可能是暗指青年男子找遍了爱妻所能去的藏身之地;那山丘上甘美的陵苕和绶草,则可能是暗指青年男子在思念着美貌的爱妻。这些,都只是某些间接的联系而已。主要是为了“巢”、“苕”与“忉”;“甓”、“鷊”与“惕”在音韵上相押,以表现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来。如此起兴法,也正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色。
-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誓扫匈奴不
-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绿野先生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作品赏析【注释】①闲居带湖之作。韩南涧:见前《水调歌头
-
妈祖是沿海渔民的保护神,俗称海神娘娘。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北自渤海,南至广东、福建沿海,以及台湾的广大汉族渔民,都热烈欢度一年一度的“妈祖节”。有妈祖庙的地方,都集满了前来拜祭、焚香祷告的渔民,祈求
-
新雪对新酒,忆同倾一杯。自然须访戴,不必待延枚。[雪赋云:延枚叟。]陈榻无辞解,袁门莫懒开。笙歌与谈笑,随事自将来。
-
坊记 【题解】 坊是防范、防止的意思。郑玄说:“名‘坊记’者,以其记六艺之义,所以防人之失者也。”本篇是记防备人们做种种错事、
-
朱淑真《元夜三首(其三)》 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①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②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③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注释】 ①银花:指灯。
-
[唐] 蒋 防 大历中,陇西李生名益,年二十,以进士擢第 ② 。其明年,拔萃,俟试于天官 ③ 。夏六月,至长安,舍于新昌里。生门族清华,少有才思,丽词嘉句,时谓无双;先达丈人,翕然推伏 ④ 。每自矜风
-
油井旁的约会漂亮的长相,时髦的打扮她来到油井和我见面斜乜地看我一身油污哼了一句:像流浪汉……我以一阵笑声送她离去结束了这第一次也是
-
《梅花·梅花》咏梅花诗鉴赏 韩偓梅花不肯傍春
-
鲁迅后期论点的梳理其实,即使是在1927年以后,即鲁迅的世界观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转化之后,他在文学问题上也发过表一些与正统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