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士》原文|翻译|赏析
宋·惠洪2
石曼卿隐于酒3,谪仙之流也4,善戏谑5。尝出报慈寺,驭者失控6,马惊,曼卿堕地。从者惊遽7,扶掖据鞍,市人聚观,意其必大诟怒8。曼卿徐着一鞭,谓驭者曰:“赖我石学士也,若瓦学士,顾不破碎乎9?”
1本文选自冷斋夜话,标题为后人所加。石学士:即石延年,字曼卿,北宋文人,曾任高官。学士:官名。2惠洪(1071-1128):字觉范,北宋僧人。有笔记冷斋夜话。3隐于酒:即嗜钦。4谪(zhe)仙:谪居世间的仙人,称誉才学优异而且行为洒脱的人。5谑(xue):开玩笑。6驭(yu)者:马夫。7遽(ju):惶恐,窘急。8诟(gou):斥骂。9顾:乃,还。
【析点】 石曼卿从寺院出来,其内心的恬适之情自可想见;他骑在马上,说不定正在酒意朦胧中酝酿着一首如画之诗。“马惊”而“堕地”,不仅打破了石公的诗情酒意,而且遭受了突来的惊吓和挨摔的疼痛。更给石公添堵的是“市人聚观”,这不是让这位文雅官员当众出丑么?“意其必大诟怒”,“市人”有此一“意”,“惊遽”的“从者”也必有此想。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等级森严,权势者飞扬跋扈已成了弱势群体人所共知的常识。石公“大诟怒”,似是情理中事。然而。石公对马夫不但没有大发脾气,没有辱骂,更没有狠狠给他几鞭子,反而“徐着一鞭,谓驭者日:‘赖我石学士也,若瓦学士,顾不破碎乎?’”石曼卿真个不愧是位“善戏谑”者! 巧借自己姓石之“石”为石头之“石”,再以石头之“石”与砖瓦之“瓦”相对,蕴蓄了品之不尽的幽默情味。
这句有趣的玩笑话,在当时定是使“从者”如释重负,而且后世的人读至此,也定是禁不住莞尔而笑。固然石公“善戏谑”,但试想倘若他没有旷达的心怀,也难有此言。
据载,王安石的女儿蔡元度夫人王氏读惠洪上元宿岳鹿寺诗作,读到“十分春瘦缘何事? 一掬乡心未到家”之句说:“此浪子和尚耳。”(见宋诗纪事)可见这位两次因事入狱,曾被发配到远地崖州的诗僧,对生活依然深怀痴情。这篇短文是诗人写诗人,不觉得内蕴着一份“惺惺惜惺惺”之情意么
-
龚子栖闲地,都无人世喧。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猿。赠君卷葹草,心断竟何言。
-
前言前言 《容斋随笔》是南宋着名学者洪迈穷四十余年之功编纂而成的一部史料笔记,该书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共
-
幽寻本无事,独往意自长。钓鱼丰乐桥,采杞逍遥堂。罗浮春欲动,云日有清光。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路逢眇道士,疑是左元放。我欲従之语,恐复化为羊。江边偶微行,诘曲背城市。平湖春草合,步到栖禅寺。堂空不见
-
【注释】:此诗最早见于朱熹《楚辞集注·后语》,相传为蔡琰作。蔡琰,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札县人),为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战乱中,为胡骑所获,南匈奴左贤王纳为妃子,生二子。十二年后为曹操赎回。她将这一段经历写成《悲愤
-
此词的调名即是题目,写的是一个多彩多姿的江城的风物。从既是郡城,又曾有越国宫殿等情况来看,自然写的是古会稽。前三句“鵁鶄飞起郡城东,碧江空,半滩风”,写的是江城的外景:一江碧水从城东流过,江面空阔,沙滩阵阵风起,好一派秀美、旷远的江郊景
-
词上片前三句写春日北池的美好春光。荡舟北池,小舟划过,水波荡漾,波光潋滟,微风吹过,柔柳摇曳多姿。如此美好春光反令主人公伤春伤怀。“如此”二句,感叹春来春去,美好年华逝去,白了人头。在这年华之叹中,蕴含着词人的理想落空之悲。政治上的失意
-
宋词典故·今古眼中稀 【出典】 唐·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
-
怕见春归,枝上柳绵飞①。静掩香闺,帘外晓莺啼②。恨天涯锦字稀③,梦才郎翠被知。宽尽衣④,一搦腰肢细⑤;痴,暗暗的添憔悴。 秋景堪题⑥,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⑦,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⑧,有白
-
我衣之华兮,我佩之光。陆君之去兮,谁与翱翔。敛此大惠兮,施于一州。今其去矣,胡不为留。我作此诗,歌于远道。无疾其驱,天子有诏。
-
高词弃浮靡,贞行表乡闾。未真南宫拜,聊偃东山居。大藩本多事,日与文章疏。每一睹之子,高咏遂起予。宵昼方连燕,烦吝亦顿祛。格言雅诲阙,善谑矜数馀。久跼思游旷,穷惨遇阳舒。虎丘惬登眺,吴门怅踌躇。方此恋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