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梨园》原文|翻译|赏析
明·徐芳2
余乡有乞者,负小簏牵猴至人家3,簏中所藏,皆假面服器,优人之所用者4。乞者敲小钲5,唱古本曲子,猴则披衣开簏,取假面啣口间,人立而嬉以应曲6。文则高拱缓步7,申申如也8;武则持械,击刺跳荡无弗合。或曲改而妇人,则于簏中取粉脸戴之,作纤步软态;若应哭,则以手拭目而歔9。进止款款10,居然老梨园也。
昔郦生嗤项王11,楚人沐猴而冠耳12。今其度曲合节如此13,沐猴何尝不可冠? 沐猴而冠,何必逊人耶14? 夫殊形异类,难在始教;及其技成,耳目心思,无非人,且无非古人矣!兽习而人,人习而兽。呜呼,猴乎!
1梨园:本唐玄宗教习宫中艺人之处,后用以称戏班,此处指演戏的人。2徐芳(生卒年不详):字拙庵,有悬榻集。3簏(lu):竹子编成的高箱。4 优人:演戏的人。5钲(zheng):锣。6应(ying)曲:适应曲调特点。7拱:拱手。8申申:和缓文雅貌。如:无义。9歔(xu);抽泣。10款款:徐缓貌。11郦(li)生:即郦食其,楚汉相争时刘邦的谋士。嗤:讥笑。项王:项羽。12楚人:指项羽。沐猴而冠:沐猴即弥猴,这是骂人的话,猴戴上人的帽子,意为虚有其表而无人性。按:史记记此语,并没指出是出自何人之口,汉书中说此语者为“韩生”,扬雄法言说是“蔡生”。本文指为“郦生”,可能是误记。13度曲:此处意为依曲调而动作。14逊人:不如人。
【析点】 猴戏为旧时代城乡街头所常见,本文记述了卖艺求乞、猴子串戏的生动场面。文题虽作猴梨园,文中记猴戏的文字也超过一半,但作者的用意却是在由“兽习而人”,讽刺当世之“人习而兽”,发抒他对世风混浊的不满。不过,此文客观上还是对古代民间技艺的一则生动记录,具有民俗学的价值。
文章先记事,由记事引发议论,由于创作目的不在记猴戏,所以记事简洁而具体,不多描写,不置赞叹,清晰明确而已。后半的议论从古人“沐猴而冠”的比喻,说到而今猴确实可以冠而似人,再说到猴之似人是由于“教”而成,最后从“兽习而人”突然一转而为“人习而兽”,亮明写作主旨,把读者的思路引向一个更高的层次,然后在人与兽相互转化的感叹之声中戛然收束全文。对世风的讽刺之意,隐含于突然的转折与收束中,含蓄而深刻。
-
黄帝 ① 游乎赤水 ② 之北, 登乎昆仑 ③ 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④ 。使知 ⑤ 索之而不得,使离朱 ⑥ 索之而不得,使喫诟 ⑦ 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 ⑧ ,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 象罔
-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作品赏析【注释】:汩罗:汩罗江,屈原自沉处,在今河南省汩罗市。【简析】:杜甫的怀人诗,写得最多最好的,
-
(乐记) 乐是合和人心的,礼是分辨人伦区分的,两者对政治和教育异曲而同工,都非常重要。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② 。浴于汤池 ③ ,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④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 ⑤ ,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
-
[近代]龙鸣剑浩气英风死不磨,古祠遗像照沧波。史公椽笔分明在,千载光争日月多。龙鸣剑
-
佛说吾不学,劳师忽款关。吾方仁义急,君且水云闲。意淡宜松鹤,诗清叩佩环。林泉苟有趣,何必市廛间。
-
典源出处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 (ye)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释义用法 传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肌肤雪白,风姿绰约,如青春少
-
《樱桃园》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俄国作家契诃夫(1860—1904)的4幕抒情喜剧。女地主朗涅夫斯卡雅和她哥哥加耶夫的包括樱桃园在内的地产已经抵押,眼看就要拍卖。在这生命攸关的时刻,加耶夫兄妹家过去一个农
-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 指知识具有科学性,需要诚实和谦虚的态度。毛泽东《实践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