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
【注释】
选自宋·苏轼放鹤亭记。放鹤亭,座落在徐州城南的云龙山上。
际天:连天,接天。
晦明:黑暗明亮。
百变:千百种景色变化。
【赏析】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十一月,苏轼任徐州知州。云龙山人张天骥在草堂被淹损后,修建了放鹤亭,苏轼应其所请,为之作放鹤亭记。文章记述了山人修放鹤亭和放鹤娱情的事迹,描写了自己与山人在亭中共饮的欢乐,并引用战国时期卫懿公好鹤而亡国的故事,衬托像山人这样的隐逸者,拿它做游玩之物,却有益无害,其乐泱泱,强调了“南面之君”难以享受到的隐逸乐趣。文中,山中春夏景色的描写十分优美迷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意思说:春夏之交,草木铺延到天边,秋冬雪天的晚上,大地沐浴在银色的月光之下。云龙山的景色,在风雨晦明中,呈现出了千变万化的姿态。
盛唐山水诗人王维,兼擅绘画,苏轼赞赏他的诗是“诗中有画”,赞赏他的画是“画中有诗”,对其推崇备至。苏轼本人也是散文、诗、词、书法、绘画各门艺术兼擅的名家,所以他的许多优秀散文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也是充分发挥了他的绘画才情,写得诗情浓浓,画意浓浓。同样,放鹤亭记也是一篇诗情画意浓郁的作品。
本句描绘自然景物:“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无论色彩、近景、远景,还是空间、上下,均历历在目:你看,春夏之绿草绿树,远接天边,秋冬之白雪月光,千里辉映,都有具体鲜明的形象,像一轴画一般展现在我们眼前,清晰可见。
此外,作者撰的“放鹤”、“招鹤”歌诗,歌辞清旷,意绪飘忽,诗意浓,画意更浓。不仅二鹤之一招一式皆可成画,即如山人之一举一动—“升高而望”、放鹤招鹤、“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等,以及“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等自然景物,皆能涉笔成画。画中有山有水,有人有物,有动有静。人们从二鹤无拘无束、翩翩飞掠的姿态中,能看到山人逍遥自在、悠然闲适的风神仪态,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情。
-
燕体伤风力,鸡香积露文。殷鲜一相杂,啼笑两难分。月里宁无姊,云中亦有君。三清与仙岛,何事亦离群。珠馆薰燃久,玉房梳扫余。烧兰才作烛,襞锦不成书。本以亭亭远,翻嫌眽眽疏。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
-
缥缈峰,是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洞庭西山的最高峰,亦称包山的最高峰。这首诗见于《吴诗集览》卷十四下,题是《登缥缈峰》。
-
张旭 春草青青万里余,边城落日见离居。 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 这首诗的创作意向并不十分明朗。题目为“春草”,但是,只有首句贴题。春草是那样的碧绿青翠,以致于诗人的思绪随着这茵茵春草一直铺到
-
古文观止·清文·龚自珍·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
-
唧唧复唧唧 〔2〕 ,木兰当户织 〔3〕 。不闻机杼声 〔4〕 ,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5〕 ,可汗大点兵 〔6〕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
-
萧纲蜀道难巫峡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作者简介萧纲(503—551年),字世缵,小字六通,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
-
李白--《把酒问月》 【内容】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
[汉]民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
-
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②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③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④手拨金翠花,心迷玉红草。⑤谈天光六义,发论明三倒。⑥座非陈子惊,门还魏公扫。⑦荣辱应无间,欢娱当共
-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内容】 其一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