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望之》
明·何景明
念汝书难达, 登楼望欲迷。
天寒一雁至, 日暮万行啼。
饥馑饶群盗, 征求及寡妻。
江湖更摇落, 何处可安栖!
〔望之〕孟洋字。孟洋,河南信阳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卿。能诗,有有涯集。
这是一首酬寄友人的诗作,其中却寄寓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政乱民困,零落漂流,诗人不能不为之感叹。
首二句起笔突兀。诗题为“答”,这里却写书信难到,又写诗人求信心理的急切难捺。一个“迷”字画出了诗人等信时如痴如醉的神态。求信不达,诗人登楼远眺,望鸿燕传书,带来佳音,然而望眼欲穿也终归于失望,登临楼台,虽近于迷狂仍一无所获。
颔联“雁至”二字作了暗示,友人的书信终于来了,这也揭开了上联留下的谜底。原来那是诗人向友人诉说自己等信时的情态和心理。“天寒”点出望之来信的时间已为秋末冬初。“日暮”一句对应上句,重在意象的刻划,也为下句起了过渡作用。天寒日暮,雁过万点,咿呀啼叫,一种冷清凄寒的氛围脱然而出。
颈联写社会时势。灾情发生,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盗贼蜂拥而至,打家劫舍。整个社会一片昏暗。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官府催逼勒索,横征暴敛,就连一位寡妇也不放过。诗人的愤慨不平之气溢于辞表,显而易见。
结尾一联诗人感叹自身漂零。“江湖”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所处时代的动荡骚乱。在如此不安的时代,诗人为自己找不到一块平安的栖身之处而感慨。言外之意,诗人向封建统治者治国无方,不能维持社会安定提出了谴责。
诗人关心民瘼,同情百姓的不幸遭遇,指责官府遇饥荒之年非但不能开仓赈济,反而搜刮民财,这些均为诗人儒家仁治思想的表现,为合理部分。诗人不能明辨是非因果,对所谓“盗贼”的指责则是其局限之所在。统治阶级的严酷盘剥,造成了百姓难以为生,引发了人民的反抗,并非由于人民的抗争导致了社会的贫困,这是历史的真实,诗人却不能看出。当然,这是时代阶级的局限,并不能以之苛求诗人。
诗人为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人物,主张诗宗盛唐。他的创作,也体现了这一观点。诗人以为:复古当“富于财积,领会神情,临景构法,不仿形迹”(与李空同论诗书),即是说复古在于精神内核的追随,不应是亦步亦趋,机械模仿。答望之一诗便体现了这一特点。全诗气韵流畅,深沉含蓄,不露刻画痕迹。置之明人诗中,显然是一首比较成功的佳作。
-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题解】 “储”是积储之意,“说”即历史、传说故事,从正文看来,所有这些故事又都被分门别类地安排在作者特定
-
清·徐珂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 ② ,敦风义 ③ 。有友某以千金寄 ④ 之,不立券 ⑤ 。亡何 ⑥ ,其人亡。蔡召 ⑦ 其子至,归之。愕然 ⑧ 不受,曰:“嘻! 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
自励二首(其二)梁启超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自励》二首作于清光绪27年(1901年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兴安的灵渠的古诗词,内容包括赞美兴安灵渠的古诗我哪些,有关灵渠的诗词,田桂林溯江至兴安,古诗。千古灵渠 文 / 匿名 嬴政的车马,铁器般地 一路披荆斩棘,从万里之外的咸阳 桀骜不驯的湘漓的浪涛,秦人的铁蹄下 宛如秦娥的两条水袖一般
-
《陌生女郎》 勃洛克 酒楼里,每逢华灯初上, 一片难堪的、沉闷的热气就四处回荡, 是那戕害一切的春天的情欲 支配着醉汉们大叫大嚷。 远处,在落满尘土的小巷, 还有那寂寞别墅的院墙, 面包店的招牌刚刚染
-
诗歌·龚自珍诗《己亥杂诗》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晚年用七言绝句形式(其中有少量是古绝)写成的大型组诗。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诗人
-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淳真之性情与自然之语言,是陶诗之体和用。其性情之淳真,
-
名言: 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 注释: 休: 停止。薪: 柴。 句意: 挖凿不停那么沟井就会深入; 砍伐不止那么柴火就会增多。比喻学习勤奋持久就会有更多的成就。 出处: 汉·王充《论衡·命禄篇》
-
纪德名标五,初鸣度必三。殊方听有异,失次晓无惭。问俗人情似,充庖尔辈堪。气交亭育际,巫峡漏司南。 作品赏析【鹤注】此是大历元年夔州作,故诗云“巫峡漏司南”。纪德名标五①,初鸣度必三②。殊方听有
-
【注释】:鸿门高,高屹屹(叶)。日光荡,云雾塞。双舞剑,三示玦。壮士入,目眦拆(叶)。谋臣怒,玉斗裂。网弥天,龙有翼。龙一去,难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