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幹《贺新郎》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张元幹(1067—1143),字仲宗,号芦川居士,长乐(今福建闽侯)人,是南宋有名的爱国词人。曾任李纲的行营属官,后任将作少监。宋室南渡后,奸相秦桧当国,对入侵金人准备投降称臣,他不愿与奸佞同朝,弃官南归,寓居福州。在宋金和议时,罢居田里的名相李纲上书反对,使张元斡很受鼓舞,曾寄词李纲,表示要乘风飞举。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反对议和,上书请斩秦桧一伙,朝廷将其太学生及官籍除名。被贬时,张元斡写词相送。张元斡词虽有妩秀之作,但长于壮志难酬的悲愤抒发,他的词对南宋的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等,在方向上有很大影响。
张元斡这首词写在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词题下自注: “送胡邦衡赴新州”。这时张元斡已经是七十六岁高龄的老人,但爱国不屈的情志不减。在词中他痛惜大好的中原地区被金人侵占,京都荒芜,人民陷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狐兔”却成了村落的主人。今天,对高高在上的皇帝是何居心,不可闻问,人们被国破哀痛压得无可忍受之日,送一个被贬谪的爱国志士赴贬所,心中该是何等难过啊!此际,新秋别离,岁月不停,我们分散在天南地北,回忆起我们昨夜对床长谈,那时又会有很多话要说,但你去的地方是广东新州,那里从来是雁飞不到,谁能为我们传书递信呢?遥望青天变幻,怀想今古兴亡,我们的心神完全倾注在那里,怎么会象小孩子们之间偏存那种恩怨私情呢?这首词悲愤苍凉,情思豪迈,感事伤时与惜别朋友之情密切结合在一起,非常真实感人。
这首词在形象表现上使用了象征手法,围绕象征形象又描绘了景色氛围,造成了词的悲壮格调。作者为中原沦陷、金兵入寇各自找到了象征物象。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这是用天柱摧折象征宋室江山的残破,用黄流乱注象征兵灾满地;而“聚万落千村狐兔”,正是以蔑视的态度,为金兵找到了象征形象。这样的形象表现,使事物的面貌既避免了直露、一般化,也自然地渗透了思想倾向,观赏起来多有意味。
国势变乱是宏观存在,不用象征手法,在一首词中是很难具体表现的;但微观中的景物是具体的,并且是必须具体细致描述的,本词在这方面显示了成功之笔。词人想象中的中原地区,那里“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在为胡邦衡送别的三山(今福州市)南浦,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这景物是极为具体而又富于情韵的。分别前的夜里“对床夜语”,分手时“举大白”相劝,也都写得深微诚挚,苍凉悲壮。
-
张先 数声鹈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注释】 鹈鴂:
-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内古诗词(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所有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八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内古诗词,内容包括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10首古诗,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所有古诗词,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回答人的补充 2010-02-26 15:01 八年级下册 (一)课内部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
-
【注释】 选自宋·苏轼《凌虚台记》。 废:荒废,毁坏。 成:成功,成就事业。 相寻:交替变化。 【赏析】 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苏轼28岁,时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判官(治
-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露下旗蒙蒙,寒金鸣夜刻。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箕愁。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作品赏析写征戍。注:1:塞下曲:乐府旧题。出塞入塞曲,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① 。(《老子·四》) 【注释】 ①冲:古时作“盅”;《说文》解“盅,器虚也”。 【译文】 “道”是虚空的,但它的作用却没有穷
-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
-
韦公八十馀,位至六尚书。五福唯无富,一生谁得如。桂枝攀最久,兰省出仍初。海内时流尽,何人动素车。
-
坐在檐下等一阵风 我坐在老屋檐下,在等一阵风。一、绰约 风一地静止的秋色,象一面竖放远野的画板:乌桕树下,卧在浮土里的鸡,缩着脖子
-
闻咏出门日日见青山,青山不改旧时颜。我问青山何日老,青山笑我几时闲。诗词类别:咏物言志来源:《八桂四百年诗词选》相关作品:观涨谢天
-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1 。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2 。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3 。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4 。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5 。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6 。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