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乐土”乌托邦
魏、晋时期的乌托邦思想,多数是道家类型的乌托邦思想。
东汉儒学思想的统治反映了它的片面性,造成了人们厌弃礼教、放荡不羁的风气。虽然统治阶级仍然把儒学尊为正统思想,但儒学在长期动乱局面下已失去维系人心的作用。象古代大同思想那种儒家的乌托邦,在魏晋时期已寂寞无闻。长期分裂局面下不能出现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时期容易出现的小生产者乌托邦,在这时也很少表现。和魏、晋时期玄学风靡一时的情况相适应,这一时期的乌托邦思想也多是属于道家类型的。
这一时期的乌托邦思想的典型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一名陶潜,字元亮,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在东晋时曾为彭泽令的小官,因厌恶官场生活而弃官隐居,死于刘宋元嘉(宋文帝年号)中。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它的内容却包含着宏观经济管理的构想。在这篇作品中,陶渊明设计一个社会经济模式。它设想出一个同现实世界完全隔绝的优美地方,其中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人们“往来种作”,过着自食其力的无剥削的生活,没有争夺和倾轧,生活是温饱的,和睦的和宁静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战争,也不知道有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和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事情。陶渊明把桃花源中的人设想为秦末战乱时期一批避乱百姓的子孙,自他们的祖先进入桃花源后就永远同外部世界隔绝,“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很明显,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针对西晋末期以来战乱相寻,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倾轧不已以及残酷的剥削压迫给广大人民造成的苦难,而设想出的一种和现实相反的理想。陶渊明不满于现实而弃官隐居,做了个“避人之士”,在当时动乱,昏暗的现实下,他显然感到,只做人避人之士仍不得安宁,因而幻想能有个与世永远隔绝的桃花源,好做个“避世之士”。老子的作者幻想有个“小国寡民”的理想国,能够在“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情况下同外界“老死不相往来”。陶渊明为了同外界老死不相往来,就把这个“小国寡民”搬到人世间无法找到的“世外桃源”中去了。
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设计的这种理想国,在中国乌托邦思想发展史上有极大影响。在中国历史上,“世外桃源”和“大同”一样,成了封建时代的人们所憧憬的“人间乐土”的最著名的典型。
魏晋时期的乌托邦思想,反映人们在战乱苦难和经济崩溃的条件下对现实的不满,反映民心思变,说明人们追求和平安康和经济繁荣的合理性。但是这种乌托邦再美好,却仍然不过是乌托邦而已。
-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
题解 这首诗是《拟咏怀诗二十七首》中的第七首,表现了诗人被迫留在北朝时的苦闷心态和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以及报仇复国不能实现的痛苦。 原文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① 。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② 。
-
清·陆次云 回首望家山, 渐远山渐低。 侧听岸旁语, 乡音已渐移。 放舟入大河, 烟水无端倪。 偶逢相识人,遥呼心依依。 无如交行舟, 倏忽已远离。 《文心雕龙·情采》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
-
风转云头敛,烟销水面开。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郡静官初罢,乡遥信未回。明朝是重九,谁劝菊花杯?
-
作者: 张如法
-
孙权偷袭荆州是荆州之争第三个回合的较量。刘备在汉中得势,孙权在合肥受挫,关羽又得志荆襄,孙权感到西强东弱,于是接受吕蒙献计,改变战略,矛头西指,密谋袭夺荆州。正当襄、樊战斗激烈之时,曹操派人劝说孙权,
-
十亩之间 作者: 高益荣 【本书体例】
-
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
巫山艳史 清康熙啸花轩藏版本《巫山艳史》扉页书影 清刊六卷本《巫山艳史》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一名《意中情》。四卷十六回,一作六卷十六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康熙初年。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康熙啸
-
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偶随香署客,来访竹林欢。暮馆花微落,春城雨暂寒。瓮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