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书边事》原文|鉴赏|赏析|意境解析
张 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①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③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④
【注释】 ①调 (diao) 角:吹角。断:尽,占尽。②春风句:意思是说时间虽已清秋,青冢上却还如沐春风 (指草色尚青,遇秋风而未变白)。青冢 (zhong):指昭君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据传塞外草白,昭君墓上草色独青。梁州:唐时梁州治所在今陕西南郊。③穷边:绝塞,极远的边塞。④蕃:指吐蕃。此句喻蕃人之长欲南附。作者再书边事云: “羌戎不识干戈老,须贺今时圣主明。”
【鉴赏】 安史之乱后不久,河西、陇右一带便被吐蕃长期占领。直到唐宣宗大中五年 (851),沙州义军首领张议潮,出兵收复失地,并遣兄张议潭奉图入朝,大中十一年(857),吐蕃将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自此,唐朝西部边境一度恢复和平安宁局面,这便是本诗写作背景。
首联呈现的便是一幅边塞安宁的图画。清秋时节,长空如洗,悦耳动听的笛声婉转回荡。但见征人倚楼,神情安闲,似乎在品味那悠扬动听的角声,欣赏边地迷人的秋色。“调角” 与 “清秋”,韵味与色调水乳交融于一体,构成一个令人爽心悦目的清幽意境。不用“守” 而着一“倚” 字,凸现边关安宁,征人无事之情景。
颔联 “春风” 句并非实指,而是虚写。意思是说边关安宁祥和,民族和睦相处正是人们之夙愿,昭君也和她坟上之青草一样,长青永垂。“白日” 句是实写,意谓夕阳辉映下的梁州城,金辉一片,好一派日丽平和的迷人景象。一虚一实,既写出了边地和平安宁的景象,又抒发了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对和平安宁生活的长期夙愿。
颈联有两层意思; 一是 “大漠” 与 “穷边” 所表现的边塞广漠辽阔之意境,二是在 “无兵阻” 和 “有客游” 的鲜明对比中,对于上面和平安祥的边地风光进一步渲染点化。
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渴盼民族团结和睦友好的满怀激情推向高潮,使全诗的意境更进一步。吐蕃同胞的情谊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 这不仅是诗人的美好愿望,而且反映了身受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全诗将边关所闻、所见、所望、所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意境高阔而深远,晚唐诗歌中如此格调高昂的诗作并不多见。
-
唐宋词之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②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③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④ 【注释】 ①吕叔潜:名大虬(qu
-
苏轼《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②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③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④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⑤ 【注释】 ①董传:字至和,洛
-
华灯閟艰岁,冷月挂空府。三吴重时节,九陌自歌舞。云从月几望,遂至一百五。嘉辰可屈指,乐事相继武。今宵扫云阵,极目净天宇。嬉游各忘归,阗咽顷未睹。飞球互明灭,激水相吞吐。老去反儿童,归来尚铙鼓。新年消暗
-
相见欢①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④ 【注释】
-
上片侧重写景,“参横月落,客绪从谁托”,是写眼前的实景,月亮已落,参星横斜,正是天将破晓之际,纳兰已经要从汉儿村出发了。“客绪”是指一种行旅怀乡的愁思。这满心的情绪,真真是,又该从何说起。在这样的茫然无奈中,词人抛出了虚化的两句,“望里
-
此诗作为一位长辈对晚辈的赠诗,自然不离一些忠告和勉励的话语,同时此诗也抒发了作者理想不得实现的感慨。 诗分四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是对从甥的夸赞。“鱼目高太山,不如一玙璠”,这起句奇绝高迈,犹如飞自天外,落之玉盘。高如泰山的夜明珠,
-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不但是韩愈祭文中的千古佳作,更是我国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不朽名篇。这篇文章是韩愈在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时,为祭他侄子十二郎而写的一篇祭文。
-
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傍架齐书帙,看题减药囊。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 作品赏析【鹤注】题曰西郊,从西郊赴草堂也。此当是上元元年冬作。《易》:“自我西郊。”时出碧鸡坊
-
诗翁憔悴老一官,厌见苜蓿堆青盘。归来羞涩对妻子,自比鲇鱼缘竹竿。今君滞留生二毛,饱听衙鼓眠黄紬。更将嘲笑调朋友,人道弥猴骑土牛。愿君恰似高常侍,暂为小邑仍刺史。不愿君为孟浩然,却遭明主放还山。宦游逢此
-
太史公牛马走 ① 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 ② 、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 ③ 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 ④ ,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