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示儿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清人赵翼于其瓯北诗话中称苏轼、陆游为宋诗两大家。如果说影响苏轼一生的是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那么,影响陆游一生的则是主战与主和的斗争,爱国感情是贯穿陆游全部生活与全部作品的主旋律。
陆游诞生之日,正是国难当头之时。他在父辈的熏陶下,从小就灌输了爱国思想。他年轻时考试之所以被黜,固然与秦桧要擢他孙子为头名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陆游“喜论恢复”(四朝闻见录卷乙)而语触秦桧。他一生多次被参被劾,免职还乡,也都与他主张抗战,力说用兵,鼓唱是非,要求改革有关。为了恢复故土,他还直接参加军队,走上前线,企图一展上马杀敌,为国驰驱的宏愿,真不愧为“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饮冰室文集·陆放翁集)然而,在南宋统治者的划水为界,屈辱偏安政策的箝制下,山河破碎,百姓涂炭的严酷现实始终没有改变,陆游盼望统一、以身报国的素志至死未能实现。
这首绝笔诗示儿,就是陆游悲壮沉痛之情的集中流露。“万事空”指什么事都搁得下,无所谓了。只有一件事还牵挂于心,怅望不已,这就是国家尚未统一。上古时中原地区为九州,后泛指全国,“九州同”即全国统一在同一个政权下。诗人在即将结束生命之际,虽已无法见到国家的统一,但对祖国的前途仍然充满信心,因而叮嘱儿子:一旦宋朝军队(即“王师”)平定中原,收复失地,千万别忘了立即在家举行祭奠,把这大好消息告诉你父亲(陆游自称)。忠愤之气,痛切之情,落落二十八字间,较之抗敌英雄宗泽临死时“无一语及家事,但呼过河者三。”(宋史·宗泽传)何以异哉!令人遗憾的是,陆游在九泉之下始终没有得到胜利的消息,在他死后六十多年宋朝就亡了,九州确实“同”了,但那是统一在元朝的政权下。陆游悲痛地期待了一生,死后仍在等待的希望,终于成了永远的遗恨,正如遗民诗人林景熙所云:“青山一鬓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霁山集卷三书陆放翁诗卷后)
“示儿”是陆游诗歌的重要内容。在他的全部诗作中,标明“示”儿(包括“示”孙)的就有近百首。这些诗大多是他晚年村居时所写,可说是他一生经历的总结和反思,并把这些切身感受作为“家风”教育子孙,使之后代“时时语儿子,未用压锄犁”。“畜豚种菜养父母,此风乃可百世传”。勉励子孙参加劳动,自食其力;“若学勿为干禄计,宦途虽乐不如归。”“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却勿坠家风。”希望儿孙淡薄名利,安贫乐道;“堪叹一衰今至此,梦回闻汝读书声。”“赖有一筹胜富贵,小儿读遍家藏书。”见子辈勤奋读书甚感欣慰,并嘱告他们尚须亲身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外,他还提出了文艺创作的决窍:“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然而,凡此种种均属家事,还不是陆游最体己的话,他念念不忘的却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尊严,于是用血和泪写就了这最后的一篇示儿。这不仅是对他子孙的遗嘱,也是对全民族的召唤!
-
祭文赏析·《大无大有周恩来——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梁衡)
祭文赏析·《大无大有周恩来——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梁衡)
-
丽尼《鹰之歌》原文 在赏析《鹰之歌》之前,我们先需了解一下它的写作背景。这篇散文是作者对自己在泉州教书时代一段往事的抒发。他那时风华正茂,有位少女爱着他,可家里替她挑选了一位有钱的绅士作未婚夫。少女在
-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
-
曹邺庭花已结子, 岩花犹弄色。谁令生远处, 用尽春风力。曹邺写有《四怨三愁五情诗》
-
南轩前头两佳木,先生抚翫常不足。尤爱薰风五月初,白银花开光照屋。
-
今日乐相乐,相从步云衢。天公出美酒,河伯出鲤鱼,青龙前铺席,白虎持榼壶。南斗工鼓瑟,北斗吹笙竽。姮娥垂明珰,织女奉瑛琚。苍霞扬东讴,清风流西歈。垂露成帷幄,奔星扶轮舆。 这是一首游仙诗。余冠英先生说:
-
作者: 李青山 【本书体例】
-
《梅花·临江仙探梅》咏梅花诗鉴赏 辛弃疾老去
-
两翁留滞各皤然,人笑迂疏老更坚。共把鹅儿?一作鸱夷?一樽酒,相逢卵色五湖天。江边遗爱啼斑白,海上先声入管弦。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笑老斜川。
-
妾本崇台女,扬蛾入丹阙。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歇。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没。每忆邯郸城,深宫梦秋月。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 作品赏析崇:一作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