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和赏析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夜归临皋:一作“壬戌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临皋,在湖北黄冈南长江边。苏轼贬谪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东坡:在湖北黄冈之东。苏轼谪黄州时,筑室于东坡,故以为号。鼻息雷鸣:唐衡山道士轩辕弥明与进士刘师服等联句毕,倚墙而睡,鼻息如雷鸣。(见韩愈石鼎联句序)此身非我有:庄子·知北游:“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营营:周旋貌,指为功名而劳碌。
【鉴赏】
此词为醉归临皋抒怀之作,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上阕写饮酒醉归。词人选取了其中三个片段进行描写。起笔直叙其事,交代饮酒时间、地点。“醒复醉”三字,见词人必欲谋醉以忘忧的心态。其时东坡贬谪待罪,心情苦闷,故借酒浇愁一巡又一巡。“归来”已在回家路上,夜已深沉。“仿佛”一词,言其醉酒而归迷离恍惚之态。接下去三句,词人已到了家门前。可夜已是如此深沉,站在门外,居然能听到屋内家童的鼾声。夜之安静,夜之深沉,于此一声音中侧面烘托尽出。“敲门”两句叙词人的行动。此刻,词人已渐酒醒,静夜当中似乎更获得了一种清醒和宁静,而拄着手杖去江边静听江流的声音。这一身影,使人见到词人的不为俗羁、随缘自适、洒脱出尘的襟怀。“江声”暗示其反思往事,心潮起伏,为下阕抒情做好铺垫。
下阕承前抒发感慨。从静夜奔腾不息的江流声中,词人渐渐清醒,回思往事,返观现在,感慨油然而生。“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一化用庄子语意而不着痕迹之语,是其心灵深处的由衷感叹和深切呼喊。用“长恨”、“何时”,语气强烈,情感深沉。“夜阑”句笔意转缓,明写外部世界风静水平之象,暗写词人心境终于归于宁静与超脱。“小舟”两句写其超脱之后的人生选择:随江水而逝,寄生江海,人的生命主体也便不受任何束缚而归于自由。全词至此收束,浑然天成,境界高妙。
-
国学名句“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出处和解释
【名句】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语出《易·系辞上》。言论行动,是君子做事情的关键。言行之发,主宰着事情的成败、人身的荣辱。枢机:弩弓之所具,射箭时的关键机件,比喻事物运动发展的关键。主
-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
-
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
【名句】往见泰山乔岳 ① ,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
-
鹦鹉曲 张养浩 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 浪花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 [幺]觉来时满眼青山,抖擞绿蓑归去。 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 张养浩:12
-
道合何妨过虎溪,高山流水是相知。与君一别无多日,梦到琅然夜榻时。
-
使君四十四,两佩左铜鱼。为吏非循吏,论书读底书?晚花红艳静,高树绿阴初。亭宇清无比,溪山画不如。嘉宾能啸咏,宫妓巧妆梳。逐日愁皆碎,随时醉有余。偃须求五鼎,陶只爱吾庐。趣向人皆异,贤豪莫笑渠。
-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 ① 。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 ② 。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③ 。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 ④ ,十余里,旁多奇石、蕙
-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却既有实境描绘,又有想像展示,最后以议论作结,把合家喜归故里的欢乐推向了高潮。尤其是最后一句,不仅点明了主题,而且能以其深遽的美学意蕴令人回味不已。
-
【名句】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漠漠: 迷濛布列的样子。句意: 平整的树林,在迷濛中布列,烟雾弥漫,重叠如织; 凄清的山峦,向远处绵延而去,颜色青碧,令人睹之伤怀。 唐李白《菩萨蛮·别意》词
-
战国时期,齐国人尹文有个儿子很愚笨,因此他总怀疑这孩子不是自己的亲生子,常常用木棍、皮鞭毒打他。 有一天,孔子的孙子子思来到尹文家中拜访。恰值尹文正为儿子的事气恼,见子思来了就气冲冲地说:“这个孩子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