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虬《昭君怨三首》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东方虬
汉道方全盛,朝廷足武臣。
何须薄命妾,辛苦事和亲。
掩泪辞丹凤,衔悲向白龙。
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
胡地无花草,春来不似春。
自然衣带缓,非是为腰身。
昭君怨是以汉代王昭君出塞和亲为题材的乐府旧题。后世文人借这一题目或写美人失意;或写奸佞当道、贤路阻隔,或写逐臣之忠贞;等等。东方虬的这三首诗则从靖边之策着眼,抒写对和亲一事的见解,立意新颖。
第一首,纯以议论为诗。
和亲政策,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对增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睦关系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时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即是最好的证明。但有时候执行的和亲策略则是反映了汉王朝的软弱与无能,是一种迫不得已而实行的屈辱策略。基于这一点,历代文人对和亲往往持各自不同的见解。特别是在“汉道方全胜”——汉王朝的国运正处于强盛时代——的情况下的和亲,他们就更难以理解。在这首诗的作者看来,汉家的国力正强盛,朝廷又有足够的“武臣”的情势下,哪里用得着让一个“薄命”女子,辛辛苦苦地远涉塞外去和亲呢?从抵御外辱、维护民族尊严的角度看,作者的这一观点是无可厚非的。就像晚于东方虬的戎昱在咏史一诗中所说的那样:“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第二首,承前,写昭君和亲。“丹凤”代指京城;“白龙”,代指少数民族统治的地方。“掩泪”、“衔悲”描述“薄命”之女远嫁塞外时悲切的情态。而同昭君之悲切形成对照的,是“单于”(古时匈奴人的首领)的“浪惊喜”!“浪惊喜”,形容单于在得到昭君时欣喜若狂的情态,“旧时”那种气势汹汹的容颜再也没有了。
第三首,写昭君在塞外的心情。前二句写“胡地”的荒凉。这里不仅没有“花草”之类可以赏心悦目的美景,而且即便是春天来临了,也没有春的气息。“无花草”,是从实际景象着眼;而“春来不似春”则从人的主观感受而言。两句诗,一实一虚,准确地传达了昭君对故国故园的思念之情。后二句,顺接前句。意思是说,处于塞外的昭君目睹眼前的凄荒景象,人自然而然地消瘦了,并非因为她生来就“腰身”瘦弱。这结尾二句同第一首中的“薄命妾”“辛苦”“和亲”遥遥呼应,从而使三首诗形成一个整体。可以看出,诗人虽然从维护民族尊严的角度着眼,但也流露出对不幸去和亲的女子的深切同情。
-
【4322】中国历史的教训2:官场光谱(习骅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7月,28元)6辑:[1]浩气;[2]正风;[3]严纪;[4]反腐;[5]用人;[6]守心
-
祭文赏析·《祭母文》(师克强) 母亲是躺在我的
-
【3456】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美〕伊藤穰一、杰夫·豪著,吴建英、周卓斌译,中信出版社,23 5万字,2017年9月第1版,65元)△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1],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2],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3],月照花林
-
《庄子》 秋水时 ① 至,百 ② 川 ③ 灌 ④ 河 ⑤ 。泾流 ⑥ 之大,两涘 ⑦ 渚崖 ⑧ 之间,不辩 ⑨ 牛马。于 ⑩ 是 (11) 焉 (12) 河伯 (13) 欣然 (14) 自喜,以 (1
-
《男儿贵立事,流景不可乘.》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男儿贵立事,流景不可乘。》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迥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作品赏析【注释】:①香醪:美酒佳酿②婉婉:形容香味醇清和美。【评解】皓月当空,与友
-
【名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与译文]萧瑟,秋风吹动树木发出的声音。两句的意思是:萧瑟的秋风吹过,大海涌起了层层巨浪。诗句写诗人秋日登山观海所见的奇伟景象,气势雄浑。 参考文献 (三国·魏)曹操《
-
题解 《典论》是曹丕为魏太子时精心结撰的一部论著。《论文》是保存下来最完整的一篇。文中指出文体本同末异,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反对“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并对当时作家作了简要而中肯的评论,阐明各
-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阯,还书诫之曰: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