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宋代史书。明陈邦瞻(?~1623)撰。明万历年间,礼部侍郎冯琦想仿效通鉴纪事本末体例,记述宋代史事,以为袁枢文续,但未成而卒。刘日梧得遗稿交与陈邦瞻,嘱其增订成书。陈在冯稿基础上,撰成宋史纪事本末28卷,共109个条目。全书上起宋太祖代周,迄于文天祥、谢枋得之死。大约十分之三为冯氏原稿,余皆是陈氏手撰。此书编纂较通鉴纪事本末为难,后者全由资治通鉴抄录成书,且司马光乃一代名家,编次精湛,诸事皆有脉络可寻。而宋史卷帙浩大,在诸正史中又最为芜杂,各事分见于纪志表传,搜求一事之始末,费力甚大。而且陈氏著书,所据不仅宋史,还包括辽金元史,间收正史外之书。在109个条目中,绝大部分为宋事,占89目,由宋而及辽金元者12目;专述金元事3目。就其内容来讲,除政治事件外,对公田、营田、治河、盐茶、科举、礼乐、道教、学术思想都有专题叙述,还记载了金和蒙古早期的历史情况,对有关农民起义的情况也有介绍。全书年代统于赵宋年号,且依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分录记事,颇有条理。又兼陈氏文笔生动,叙事清晰,因此读此书可对宋代大事一目了然,甚便初学。此书撰成后,就由刘日梧,徐申校订,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刻本刊行,此本为原刻本(28卷本)。在此之后,徐申又请陈续编元代部分。书成后,监察御史黄吉士巡抚淮南,在万历三十五年将两书与通鉴纪事本末合刻刊行。因合刊本将宋史纪事本末合并为10卷,又称十卷本。明末崇祯年间,太仓人张溥将陈书逐目加以论正,附于各篇之后,并改成以篇为卷,是为一0九卷本。清代又有康熙十八年(1679年)张闻升重刻本,同治十三年(1874)江西书局刻本,光绪十三年(1887)广州广雅节局刻本等都是根据张溥版本翻刻的。1977年,中华书局刊行宋史纪事本末点校本,就是以清江西书局本为底本,参考原刻本及张溥、张闻升等补本校定而成。
-
一棹危于叶,傍观亦损神。他时在平地,无忽险中人。
-
陆抗传陆抗传 陆抗(226-274),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吴国后期名将,陆逊次子,孙策外孙。年20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五千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名言: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
-
从禽非吾乐,不好云梦田。岁暮登城望,偏令相思悬。②公卿有几几,车骑何翩翩。②世禄金张贵,官曹幕府贤。③顺时行杀气,飞刃争割鲜。④十里届宾馆,徵声匝妓筵。⑥高标回落日,平楚散芳烟。⑦何意狂歌客,从公亦在
-
诗人重游小时居住地,恍然多少往事涌上心头。诗人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千头万绪,欲言还止,而诗人只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汾上柳”,所抒之情是重返旧地的欢快喜。柳树本是一种没有感情的植物,而诗中以拟人化
-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 ① ,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② 。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 《列子·黄帝》 【注释】 ①沤 (ou):
-
帘卷平芜接远天,暂宽行役到樽前。是非境里有闲日,荣辱尘中无了年。山簇暮云千野雨,江分秋水九条烟。马蹄不道贪西去,争向一声高树蝉。
-
郦道元文《河水龙门》 河水南经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山海经》曰: “孟门之山,其上多金
-
杜甫《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⑴,柯如青铜根如石⑵。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⑶。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⑷。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⑸。 忆昨
-
弃故乡 ,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苲。虎豹嗥动,鸡惊禽失,群鸣相索。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霑枕席,伴旅单。稍稍日零落,惆怅窃自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