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吕姜山》原文|翻译|赏析
明·汤显祖2
寄吴中曲论良是3。“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此语大可轩渠4。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5?如必按字模声6,即有窒滞进拽之苦7,恐不能成句矣。
弟虽郡住,一岁不再谒有司8。异地同心,惟与儿辈时作磻溪之想9。
1 本文选自玉茗堂集。吕姜山:名胤昌,汤显祖同年进士。2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别署清远道人。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有诗文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传奇玉茗堂四梦等。3吴中曲论:指沈璟的唱曲当知。4轩渠:渠通“举”。谓儿童举手耸身欲就父母。后转为形容开怀畅适之态。5九宫、四声:九宫是明代常用的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等五宫,以及大石调、双调、商调和越调等四调的合称。后成为对各种宫调的泛称。四声,指字的平、上、去、入四声。6按字模声:指每个字都必须依据曲律的音韵。7拽(zhuai):牵拉。8有司:此指长官。9磻溪:水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相传吕尚(姜太公)曾垂钓于此,而遇文王。
【析点】 明代中叶出现的传奇创作的繁荣,使戏曲音律的探讨日益深入。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与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的对立。前者讲求音律,后者则主言情。两派对后代戏剧创作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因吴江派作家过分追求音律从而束缚了思想和才能,使其创作成就远远落在了汤显祖的后面。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问世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沈璟凭借自己在曲律音韵方面的造诣,把牡丹亭改成了同梦记。虽然他声称只改了个别不合韵律的字句,却把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做了较大改动。吕姜山把沈璟的改本同梦记和唱曲当知寄给了汤显祖,作者写此信做答。
信中充分表达了作者关于戏剧理论的主要观点。“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汤显祖认为,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作品的内容比形式更为重要,戏剧创作不能单纯强调作曲的格律,更不能牺牲文辞、迁就声律而损害了作者情感的表达。“窒滞进拽”四字,生动传神,道尽了戏曲作者创作时“按字模声”之苦,其恶果之严重性即在“不能成句”。但汤显祖并非如沈璟派所言是曲律的反对者。信中作者正面强调提出的“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的文学主张,实际包含了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极高要求。
信中作者毫不保留地坦陈自己的看法,那份自然与率真符合他作品中时常表现的渴望个性解放的思想
-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 [述要] 何晏七岁时,已聪颖过人,
-
明·庄元臣2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3,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声而已。终日
-
【名句】时不可以苟遇 ① ,道 ② 不可以虚行。 【注释】①苟遇:随便遇合。②道:道路。 【释义】时机是不可能随便就能遇到的,道路也要一步一步踏实地行走。 【点评】机遇只会被那些做好了准备的人抓
-
柳子厚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
-
郑燮恨花亦无知, 月亦无聊, 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 佐我杯羹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崔颢的诗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上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
下一句: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
“日暮时分,家乡的关口在何方?烟雾弥漫的江上让人心生忧愁。”
意思:
这两句诗描绘了日暮时分的景象,以及在这种景象下产生的忧愁情绪。第一句询问故乡的关口在何处,意味着诗人远离故乡,无法返回故乡的感叹。第
-
鲍照 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 (1) ,加秋潦浩汗 (2) ,山溪猥至 (3) ,渡泝无边 (4) ,险径游历。栈石星饭 (5) ,结荷水宿 (6) 。旅客贫辛,波路壮阔 (7) ,始以今日食时 (8)
-
【原题】:上后乐刘先生左史十首用襄阳诗两句行藏坚晚节进退法先民为韵
-
又见一蜈蚣,盘旋蚓穴之上,蚓匿穴中,忽探首拔去蜈蚣一足。蜈蚣怒欲入穴,而穴小不能容,正彷徨旋绕,蚓复乘间拔其一足。蜈蚣益怒而无如之何,守穴口不肯去,蚓遂渐拔其足,阅一时许,则蜈蚣已无一足,身虽未死,而
-
丰子恺《还我缘缘堂》 二月九日天阴,居萍乡暇鸭塘萧祠已经二十多天了,这里四面是田,田外是山,人迹少到,静寂如太古。加之二十多天以来,天天阴雨,房间里四壁空虚,行物萧条,与儿相对枯坐,不啻囚徒。次女林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