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释义】
古代格言。意思是: 知道的就说出来,要说就毫无保留。
出处: 宋·苏洵衡论·远虑: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 百人毁之不加疏。”
【评析】
毛泽东经常讲: “要实行两条原则: (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二)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番话更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宽阔胸襟,这种胸襟正是 我们应该具有的胸襟。
要做到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要营造一种让人敢于说真话的理想环 境。
大型文献纪录片 周恩来 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周总理在大跃进后期到邯 郸伯延村去实地调查,发现农村明明存在着严重的饥荒,却无人敢说真话。他 亲自找农民谈话,其中有位叫张二廷的老农不客气地指着周总理说:
“再吃二年大锅饭,连你们也得饿死了!”这时地委的一位同志在一边打圆 场说: “张二廷是落后分子!”不料周总理当天夜晚就把张二廷的话电告毛主 席,于是当即决定: 解散农村食堂。张二廷的大实话,解救了当时挣扎于饥饿 和死亡线上的几亿农民。
既然共产党人提倡讲真话,反对说大话、套话、和假话,领导者就应当像 周总理那样有勇气和胸襟,体察民意,倾听民声,而决不以言论治罪,并长期 坚持下去,这样才能造就一种说真话的时代氛围。
【作者简介】
苏洵 (1009—1066) 字明允,四川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馀 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 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嘉祐初,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 所著 衡论 权书 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 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宰相韩琦奏于 朝,出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 太常因革 礼一百卷。书成而卒。苏洵著有 嘉祐集,及 谥法三卷,并传于世。
-
若夫一枝之上〔1〕,巢父得安巢之所〔2〕;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3〕。况乎管宁藜床
-
王安石 【作者小传】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中
-
待御以恩威,结约以诚信者,任将之实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待御以恩威,结约以诚信者,任将之实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名言: 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注释: 卒(cu): 突然发生的事情。 句意: 如果心中没有周密的考虑, 就不能应付突然发生的事情。 出处: 《墨子·七患》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怨恨悲愁”类的诗句。 慨叹昔日时光的流逝不可稍
-
碧树鸣蝉后,烟云改容光。瑟然引秋气,芳草日夜黄。夹道喧古槐,临池思垂杨。离人下忆泪,志士激刚肠。昔闻阻山川,今听同匡床。人情便所遇,音韵岂殊常。因之比笙竽,送我游醉乡。
-
【名句】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 语出《书·仲虺之诰》。意谓能够自己求得圣贤为师的,可以成就王业;认为别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就会灭亡。
-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第一首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
-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指口才好,干得也好,这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荀子·大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
《扶桑·咏佛桑》咏扶桑诗鉴赏 桑悦南无丽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