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沓的写作手法
有意反复描写某一言语、动作或事件,以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推动情节发展。现实生活的发展不是按直线进行的,它是波浪式、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创作中的复沓手法,就是对这一发展规律的概括和表现。
复沓强调不变中的变动,重复中的变化,它在表面静止的重返往复中,有节奏、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让矛盾冲突得到充分反映,推动情节进入一个又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刘玄德三顾茅庐、孔明三气周公瑾、诸葛亮七擒孟获等,都是运用了复沓的手法。这些在情节上的复沓回旋,把人物、事件和冲突有机而和谐地联结在一起,有节奏、有层次地反复推进,曲折紧张,变化多端,深刻而自然地揭示了主题思想。从结构上看,复沓的效果十分明显。它用大体类似的结构标明了文章的层次,造成前后呼应,让读者由形式的近似引起关于内容的联想,因而易于掌握住全文的脉络。适当地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的条理清楚,便于理解和记忆。复沓也是抒发情感的一种好方法。如魏巍的写在凯歌声里,为表达出祖国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表达出战士胜利归来的豪情,作者一再使用了“你们回来了,同志们!”情感炽烈,心意深重,在反复的咏叹中,将感情层层推进。
运用复沓要注意:重复,不是呆板无变化。一般文章的句式、情节不宜有重复,若着意反常规,使用复沓手法,应力求其变,力写其异,让人读起来不觉得单调、罗嗦,而是别有意味。
-
典源出处 《庄子 则阳》:蘧(qu) 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 (qu)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释义用法 蘧瑗,字伯
-
[唐]李义府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据《唐诗纪事》卷四载:“
-
此又一奇绝章法也。题是长安月下,诗却凭空追写一故山。(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七) 【诗例】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 浪掏劲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 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昼,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
-
典源出处 晋裴启 《语林》:祖约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常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 并当不尽, 余两小(lu)以置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正见自蜡屐,因叹曰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除了古诗词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内容包括多读古诗词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古诗词对现代人有什么好处,古诗词对我们好处。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的小说,我们有着太多的古人文化遗产,那种作为龙的传人的骄傲是没有哪个民族可以比拟的、超越的!尤其是国学的博大浩瀚
-
碧瓦衔珠树,红轮结绮寮。无双汉殿鬓,第一楚宫腰。雾唾香难尽,珠啼冷易销。歌从雍门学,酒是蜀城烧。柳暗将翻巷,荷欹正抱桥。钿辕开道入,金管隔邻调。梦到飞魂急,书成即席遥。河流冲柱转,海沫近槎飘。吴市蠀蛦
-
前年九日馀杭郡,呼宾命宴虚白堂。去年九日到东洛,今年九日来吴乡。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菊花同色黄。一日日知添老病,一年年觉惜重阳。江南九月未摇落,柳青蒲绿稻穗香。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可怜假日
-
白色方糖马莉在那淡淡的苦味的杯盏中,他是否获得了一丝儿甜意和温暖……周末在广九大酒店的“卡拉OK”里听歌,看到一个20岁的女孩走上台去唱
-
赋是古代的一种韵文,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年(795),正值韩愈在仕途坎坷曲折、备感屈辱的时候。他连续三次上书宰相贾耽、赵憬、卢迈,诉说自己“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的处境,希望他们稍加“垂怜”,但都如石沉大海,毫无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