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裕之《农家望晴》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人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初看,此诗仅写农家苦难生活的一个剪影。细细品读,方可体察蕴含其中的深远的意味。
诗句所着重塑造的麦场高处的白发老翁延颈伫望的意象,以其雕像般的力量和气势构成了情感的直觉造型。诗情因之而凝聚、交汇,并产生永恒的发射力。有了这一意象,前二句似乎扁平的诗句顿觉圆润,充溢着生命的活力,负荷了多重的含义:既写三秦大地每每遇西风即雨的自然常识,又状乌云密布风雨兼施的恶劣气候;既有对风雨将会造成未曾打碾的麦子毁于一旦的忧虑,又有对白发老翁心态的深刻剖示。麦场在这里不仅是老翁立足之地,也是节令的点示者。三夏时分,风雨如此肆虐,夏作物不能打碾,秋作物不能播种,农家如何生存?白发苍苍、步履颤颤的老翁麦场雨中登高,鹤立而望,焦虑可以想见。试问西风何时回转呢?这痴痴的一问,固然有收种的焦虑,风雨的怨忧,但更有顽韧的生命意志。这里暗含着质询苍天,规劝西风,赋予自身以超自然力量的味道。因为望云问风,不是对自然的皈依,而是强烈地企盼风回云开,使自然达到对自己的让步和趋同。单从心理形式上说,这是强者的心态。固然出于无奈,却也带有人类童年天真之美,颇具浪漫风味和不衰的魅力的。
从诗歌总体来看,老翁面对的却是严酷的现实。主体与客体的悬殊与对抗,使得老人在有所希冀中显得痛苦和茫然:“白发老翁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但这仅是序幕,而没有预示结局。显然,这个开放性结尾在暗示,这一麦场鹤立的意象,是苦难的象征,也是抗争与自由的象征。
-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才有机会看见她,接
-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
-
宋词典故·风乎舞雩 【出典】 《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风动心摇树,云生性起尘,若明 ① 今日事,昧 ② 却本来人。(《五灯会元》卷二) 注释 ①明:明白。②昧:不明白。 译文 风吹动时心就会像树一样地摆动,云生成时本性就会像尘土一样扬起,如果总是想弄明白
-
霜月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祖
-
起首两句主写倚阑,而写今夕倚阑,却从“昨夜曾倚”见出,同样一句词,内涵容量便增加一倍不止。——既然连夜皆倚阑而望,当还有多少个如“昨夜”者!“ 天如水” ,比喻夜空如水般明澈与清凉,可是其意不在于写天,而在于以明净的天空引出皓洁的明月。
-
诏出未央宫,登坛近总戎。上公周太保,副相汉司空。弓抱关西月,旗翻渭北风。弟兄皆许国,天地荷成功。
-
吾皇有意缚单于,槌破铜山铸虎符。骁将新除三十六,精兵共领五千都。周王常德须攘狄,汉帝雄才亦尚儒。君学本兼文武术,功名不必读孙吴。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1],丰年留客足鸡豚[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 箫鼓追随春社近[4],衣冠简朴古
-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工拙性不同,进退迹遂殊。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既无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