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骑驴归思图》赏析
骑驴归思图
明·唐寅作
绢本淡设色
纵七七.七厘米
横三七.五厘米
藏上海博物馆
唐寅最擅长山水画。明王穉登赞他:“画法沉郁,风骨奇峭,刊落庸琐,务求浓厚,连江叠巘,洒洒不穷;信士流之雅作,绘事之妙诣也。评者谓其画,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吴郡丹青志)这一评论相当确切。
唐寅所作,笔力刚劲,笔势转折犀利而有棱角。他拜周臣为师,周臣学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唐寅却融会四家风貌,在笔性、笔势、笔意上柔和化了,更掺入元代山水画的情趣,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骑驴归思图
骑驴归思图近处山崖峻险,左方栈道盘曲,其下急湍危桥,过此进入了另一山麓,山转路回,林木郁苍,始见屋宇。一旅人骑驴归来。唐寅题诗一首:“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这完全是给自己科场被累,一生偃蹇的遭遇写照。“俗语不实,流为丹青”,我们看了此图,可以想见他当时牛衣对泣的凄凉情景,在四百余年之后的今天,还会为他“黄土生埋玉树枝”而叹息。
此图的用笔,在硬度和棱角显露上与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相比较,似乎柔弱了些,这正是唐寅扬长避短的成功处,使“李唐刻画之迹,为之一变,洗其勾斫,焕然神明”。王世贞认为唐寅“小弱”,其实恰恰是唐寅推陈出新之妙。此图皴法,把大斧劈皴拉长拉细了,有的地方并条露白,更显得活泼、清劲、婉丽、滋润,尤见匠心;用墨则浓处黝黑(如画山泉),淡处骀荡(如画阳面山石),既有北派山水的立体实感,又有南派山水的情趣韵味。
骑驴归思图恰恰是唐伯虎推陈出新之杰作。
-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①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②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③ 。”(《孟子·梁惠王上》七) 注释 ①这是孟子与齐宣王
-
清晨振衣起,起步方池侧。徘徊俯丹楹,到影见攲仄。不识陶靖节,定非风尘格。遥怀谢灵运,本自林泉客。予生忽世事,不以形为役。顾彼冕弁人,冕弁非予适。
-
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泾溪是安徽省
-
山中不栖鸟,夜半声嘤嘤。似道思归乐,行人掩泣听。皆疑此山路,迁客多南征。忧愤气不散,结化为精灵。我谓此山鸟,本不因人生。人心自怀土,想作思归鸣。孟尝平居时,娱耳琴泠泠。雍门一言感,未奏泪沾缨。魏武铜雀
-
艺术家们总是能用最简洁的语言道出深刻的真理。比如,乔治·布拉克斯顿曾说过:“艺术并不只是看得见的,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他意味着艺术不仅仅是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对于内心世界的表达。另外,莱奥纳多·达·芬奇认为“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告诉我们,艺术作品的精彩之处往往取决于细节的处理,细微之处常常能决定一件作品的成功与否。此外,就像保罗·高更所说:“艺术是一种爱与反映。”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内心情感与对现实的观察深度的结合,是他们对世界的热爱和思考的结果。总之,这些名言名句都提醒我们,艺术是一种表达内心深处情
-
密竹不妨呈劲节,早梅何惜认残花。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表现师爱的古诗词,内容包括表现尊师爱师的古诗词三首,描写师爱的诗句,表现尊师爱师的古诗词三首。《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唐 作者: 王昌龄松间白发黄尊师,童子烧香禹步时。欲访桃源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
-
天空实际那是一块土地,有时候黑有时候白,有时候却是蓝的一些从未露面的神仙在上面辛勤地耕耘,播种,锄草到了夜晚,那遥远的枝头便会开出
-
王庭珪《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二首》 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② 百辟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③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召贾生还。 ④ 大厦元非一木支,欲
-
【原题】:晚步江浒有得鼋大如箕赎放之邻叟言此家前数日已尝得一煮之通夕旦发盎视之鼋忽引首以水喷其面兹亦可惊异者作是诗以为好杀者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