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咏花名句

高观国《齐天乐菊》咏菊花诗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高观国《齐天乐菊》咏菊花诗赏析

菊花·齐天乐菊咏菊花诗鉴赏

高观国

丛幽一笑东篱晓,霜华又随香冷。晕色黄娇,低枝翠婉,来趁登高佳景。谁偏管领?是彭泽归来,未荒三径。最惬清觞,道家标致自风韵。南山依旧翠倚,采花无限思,西风吹醒。万蕊金寒,三秋梦好,曾记餐英清咏。斓斑泪沁。怕节去蜂愁,雨荒烟暝。明日重阳,为谁簪短鬓?

高观国的菊词属咏花抒情之作。

上片开篇“丛幽一笑东篱晓,霜华又随香冷。”起笔清新淡远,融汇视觉和嗅觉于一体,状写东篱下,霜天晓,花开一笑;幽丛处,寒风中,冷香飘随。点明了菊花怒放的特定时间和典型环境,再现了秋菊的风姿气韵。“晕色黄娇,低枝翠婉,来趁登高佳景。”继而状写花色黄晕而娇嫩,菊枝低翠而婉曲。黄绿相映,色彩鲜明;枝叶相扶,姿容秀逸,正是重阳登高饱览佳景的适宜时机。至此,作者描绘出一幅艳丽动人的图画:三秋之季,黎明之时,东篱之下,幽丛之中,黄菊凌霜吐艳,低枝柔婉滴翠,一派佳景,尽收眼底,四溢冷香,沁人心脾,自是别有一番清新高雅之意的秀色佳境。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谁偏管领”之问,不禁油然而生。此句尚有统领下文之用,故紧承一个领字“是”,逗出答辞:“是彭泽归来,未荒三径。”此典也出自陶渊明,他曾任职彭泽县令。由于不背与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于41岁时,决意去职归隐,遂作归去来兮辞,故云“彭泽归来”。其辞有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径”,小路。“三径”,指菊花滋生之地。唐代李善注引三辅决录有云:汉朝蒋诩隐居后,舍中开三径,只与求仲、羊仲二人交往,二人也是逃名不出之士。由此,后人借以指代雅士隐居之所。“未荒”,未曾荒芜。此设问句意为:谁个偏生主管统领菊事,原是曾任彭泽县令而弃官退隐归来的陶渊明先生,精心勤理三径未使荒芜的缘故。此境此景,自当衔觞赋诗,寄情言志。“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刘克庄贺新郎·九日)因云“最惬清觞,道家标致自风韵。”“清觞”,指饮酒。所饮之酒,常为菊花酒。菊花酒,即“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西京杂记卷三)此时此刻,赏菊花景,赞菊花美,饮菊花酒,赋菊花诗,最为惬意,自有其道家所寻求的清心寡欲、虚己忘我的情境和羽化登仙、脱俗出世的气韵。这种“赏心乐事”,与篇首处的“良辰美景”相互呼应,四美俱并,创造了一种咏菊喻人的清新意境,表露了作者孤标傲世的淡远心界。

下片换头“南山依旧翠倚,采花无限思,西风吹醒。”照应开篇,意脉贯通。“南山”,诗经有云:“如南山之寿。”即南山是寿考的象征。“南山依旧翠倚”,状写其苍翠不老,永葆青春;韶华长在,旧貌未改。寓寄对自然造化之恒久伟力的仰慕心意,与“采花无限思,西风吹醒”两相比照,隐含养生齐物、复返自然的人生追求,披露出人与自然的矛盾差异,为后文感慨人生易老安下伏笔。此景语即情语也。“依旧”与“吹醒”对举,更见词笔苍健,耐人寻味。“采花”,即采菊初开之花。采菊可以服食,亦可酿酒。相传服菊(后文“餐英”,义同此)可以延年益寿。“西风”,即秋风,兼喻邪恶势力。“采花无限思,西风吹醒。”不仅使人联想起当年被“西风吹醒”的东篱采菊人陶渊明的悠然自乐的神态,而且也可以想象出后来作者采花时的无限情思,也被“西风吹醒”的怡然自得的身影。这里,词人似有意告白:“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潜语)应该指出,“觉今是”之“今”,从狭义说,当特指“采花”之时,从广义说,宜指“吹醒”之后。“无限思”之“无限”二字,用得尤为精妙,囊括涵概力量极为,既为作者寄寓着复杂而又丰富的思想内含,又为读者创造了广阔而又自由的想象余地。“思”之“无限”,呼之于前,“西风吹醒”,应之于后,加深拓宽了词的情致意蕴。过片字面意为:南山依然如旧翠绿斜倚,采花之人心怀无限思绪,已被秋风吹醒。其深层意思应当是,既含指陶渊明弃官归隐,躬耕理秽,东篱采菊,悠见南山之典则旧事,同时又兼容作者自彻自悟、愤世疾俗的复杂心境。“万蕊金寒,三秋梦好,曾记餐英清咏。”“餐英”,典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词人自喻其志高趣雅,情幽意洁。此处先状写眼见;黄菊花瓣繁密,金光凌寒闪烁;再叙写意想:三秋气爽天清,神游梦好境幽;后忆写身历:曾经记得当年服菊餐英吟诗咏词之往日快事。真是一咏三叹,抒写了作者修身洁行之操守、人生易老之慨叹和惜时恋旧之情怀。作者追昔抚今,浮想联翩,瞻前顾后,思潮滚动,不禁感慨生情,竟至老泪纵横。故承接一句:“斓斑泪沁。”有如顺手拈来。“斓斑”,同斑斓,灿烂多采之谓。此亦状纵泪横流之态。“沁”,渗透。至此,浓重的情感抒发,可谓淋漓。但仍嫌言犹未尽而意不止,因成下句,尤其“怕节去蜂愁,雨荒烟暝。”更显顺理成章。“怕”这个领字一逗,令人意冷鼻酸。其所以“斓斑泪沁”,还因为惧怕菊事节令逝去,使得蜜蜂发愁,天雨荒芜三径,云烟昏暗东篱。作者由物及人,托物寄情,将人和物的悲思愁绪溶聚一气,意韵回荡。表面抒写蜂愁,内里寓写人愁,颇具“举杯浇愁”之笔力,真是不写人愁人更愁。“明日重阳,为谁簪短鬓。”尾句意为:待到明日重阳佳节,尚且不知为谁再行菊簪短鬓霜发。九九重阳,古人有簪菊之风俗。作者即用此淳朴雅习,生发“人生易老”的感叹,照应下片变头“南山依旧”,前后勾连,渗透出物我难一的内心苦楚,流露出盛宴难再的痛惜心情。下片这种既无贤主又无嘉宾的“二难未并”的失意冷落情绪,与上片“四美已俱”形成鲜明对照,有力地强化了全词的意境创造和感情抒发。

概言之,高氏菊词,上片写景寄情,以景为主,状写秋菊秀逸的风姿异彩;下片抒情状物,以情为宗,抒写作者深沉的凄苍情怀。通览上下,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高词上下片首句皆未入韵,故分别作五仄韵,调属变格。上片先写“观菊”,再写“咏菊”,三写“问菊”,四写“事菊”,五写“赞菊”;下片接写“采菊”,再写“忆菊”,续写“感菊”,后写“惜菊”,终写“叹菊”。全词意脉勾连、气韵贯通;词笔曲折错落,跌宕有致。理需指出,高氏菊词格调沉郁,词风苍凉。这正折射出南宋中期以后社会的时代特征和作者自身精神生活的个性风貌。

猜你喜欢
  • 《容斋随笔·刘项成败》译文与赏析

    刘项成败刘项成败 【原文】 汉高帝、项羽起兵之始,相与北面共事[1]怀王。及入关破秦,子婴出降,诸将或言诛秦王。高帝曰:“始怀王

  •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名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想不到百炼之钢,竟柔软得能在手指上缠绕。比喻性格刚强的人,最后变得非常柔顺。现在常用来比喻文艺作品经过千锤百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晋刘琨 《重赠卢谌》 诗中

  • 《前出塞九首赏析》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

  • 韦应物《路逢崔、元二侍御避马见招,以诗见赠》全诗赏析

    一台称二妙,归路望行尘。俱是攀龙客,空为避马人。见招翻跼蹐,相问良殷勤。日日吟趋府,弹冠岂有因。

  • 钟文《院子树上的斑鸠窝》散文鉴赏

    前些天回了一趟乡下的老家,堂嫂串门来告诉说,在我家院子里的一棵鸭脚树上,于个把月前发现有一个斑鸠窝。那段时间,见到两只斑鸠每天

  • 《先秦散文·战国策·唐且说信陵君戒骄(魏策四)》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战国策·唐且说信陵君戒骄(魏策四)》原文鉴赏

  • 白居易《松声》全诗赏析

    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萧寥发为声,半夜明月前。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南陌车马动,西邻歌吹繁。谁知兹檐下,满耳不为喧。 作品赏

  •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白居易的诗句

    白居易的这句诗是描绘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场景。在这个句子的上一句是什么呢?白居易前一句是“天心夜一动,德地自波翻。”,意思是天地之间微微震动,德行良好的地面在涟漪中波动。而在下一句中,白居易继续形容了长生殿内的空寂,“蓬窗玉砌琅玕冷,夜扫中庭水溅银”。整首诗状景描写夜晚长生殿内蔓延着私语细语的幽香,充满了神秘的氛围。

  • 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十二月二十一日在上海暨南大学讲》全文、注释和赏析

    我是不大出来讲演的;今天到此地来,不过因为说过了好几次,来讲一回也算了却一件事。我所以不出来讲演,一则没有什么意见可讲,二则刚才这位先生说过,在座的很多读过我的书,我更不能讲什么。书上的人大概比实物好

  • 《极乐寺纪游》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高梁桥 ② 水,从西山 ③ 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④ 。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 ⑤ 。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