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慎交》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慎交》原文|翻译|赏析

北齐·颜之推2

人在年少,精神未定,所与款狎3,熏渍陶染,言谈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4,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5。墨子悲于染丝6,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1本文选自颜氏家训·慕贤,标题为编选者所加。2颜之推(531-约590后):字介,北齐文学家,有颜氏家训等。3款狎:亲近。4操履:品行。艺能:本领。5“是以”六句:活用孔子家语中语。鲍鱼,咸鱼。肆,店铺。6“墨子”句:墨子·所染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之语。

【析点】 人的成长变化,其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一点,早为我国古人关注。相传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为培育孟轲很注重邻里的选择,“孟母三迁”的佳话传至今日。这篇短论,就论述了外部环境对于人之成长变化的影响作用,告诫人们“慎交游”。

文章百把字,其论证不仅逻辑严密,具有说服力,同时,形式多变化,富有灵动之美感。此文以“年少”“精神未定”这一人的内在因素开端,设立了论述的前提,接着以直接论证的方法,阐述了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此处指社会环境)的关系,推论出后者对于前者的影响作用。为了牢牢确立论点,加强说服力,作者又以“芝兰之室”“鲍鱼之肆”这一外部环境作比,进行比喻论证;以墨子“染丝”论为据,作进一步证明。比喻论证,使得文章形象、活泼;使用理论论据,又增强文章的理性色彩。

作者采用比喻论证之语,是活用了孔子家语·六本中的两句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显然,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在一定的外部环境里久了,就会习以为常,失去辨别能力。作者将“不闻其香”“不闻其臭”改为“自芳”“自臭”,将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强调环境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人原本善美的素质,增加了立论的警策性,进一步强化了交游不可不慎的观点。其论可谓后来者居上也

猜你喜欢
  • 《燕歌行·别日何易》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燕歌行·别日何易曹丕【原文】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1]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展

  • 范仲淹《送郧乡尉黄通》全诗鉴赏

    少年好逸骥,老者重安车。争先尚逐逐,致远贵徐徐。勿言一尉卑,千户击惨舒。外矜固不足,内乐则有馀。子游与季路,作邑宁欷嘘。五斗对万钟,所问道何如。

  • 古诗词三首秋思评课(四下23古诗词三首预习卡评课)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三首秋思评课,内容包括四下23古诗词三首预习卡评课,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的诗意和表达,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秋思作文300字。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评课稿设计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我都是一首一首地教,一节课就教一首。自从听了王乐芬老师的课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能在一节课

  • 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杜牧《送国棋王逢》赏析

    送国棋王逢 杜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 最宜檐雨竹萧萧。 羸形暗去春泉长, 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优柱, 鏖兵不羡霍嫖姚。 得年七十更万日,

  • 白居易《秋思》全诗赏析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 《人之于学,避其所难而如为其易者,斯自弃也已.夫学者必志于大道,以圣人自期,而犹有不

    《人之于学,避其所难而如为其易者,斯自弃也已。夫学者必志于大道,以圣人自期,而犹有不至者焉?》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

  • 岳飞名句

    摘要: 这三句词的意思是:要把满怀的心事寄托在瑶琴之上,可是知音太少,就是拨断了琴弦,又有谁来欣赏、聆听呢?此词约作于宋金议和之后。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语出宋岳飞《小重山》。词曰:

  • 《杏花赏析》

    此诗前半首写花影,突出水中的花影之美胜于花的自身;后半首由水中花影,联想及南朝陈后主及贵妃张丽华国破人亡的境遇。此诗艺术构思的独到之处在于,不直接描摹杏花本身的娇美艳丽,而全用比喻手法烘托,展现她在水中娇娆的倒影。   首联石桥跨过了空

  • 《或问茉莉素馨孰优予日素馨与茉莉香比肩但素赏析》

    【原题】:或问茉莉素馨孰优予日素馨与茉莉香比肩但素馨叶似蔷薇而碎枝似酴醿而短大率类草花比茉莉共休质闲雅不及也

  • 《珐琅与玉雕》

    《珐琅与玉雕》 法国诗人戈蒂耶是唯美主义运动倡导者。他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提倡完善的艺术形式和高超的技巧,在于抵制浪漫派诗歌中“自我”过度扩张和感情无限流露的倾向,以及当时“为人生而艺术”的文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