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楚人养狙》鉴赏
古文·楚人养狙
刘基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1),必部分众狙于庭(2),使老狙率以之山中(3),求草木之实(4),赋什一以自奉(5)。或不给,则加鞭棰焉(6)。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7)。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 “山之果,公所树与(3)?”曰: “否也,天生也。” 曰: “非公不得而取与(9)?”曰: “否也,皆得而取也。”曰: “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10)?”言未既(11),众狙皆寤(12)。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13),破栅毁柙(14),取其积(15),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16) 。
郁离子曰(17):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18),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19),一旦有开之(20),其术穷矣(21)。
〔注释〕 (1)旦日: 早晨。(2)部分: 部署、分派。(3)率: 带领。之:往。(4)实: 果实。(5)赋: 征收。什一: 十分之一。自奉: 供养自己。(6)棰(chui): 鞭打。(7)违: 不依从。(8)树: 此作动词,种植。与:同“欤”。(9)得: 能,可以。(10)假: 借,凭借。役:使唤。(11)既: 已,尽。(12)寤:同“悟”。(13)俟(si):等待。(14)柙(xia):兽槛,兽笼。(15)积:指积蓄的果实。(16)卒: 终于。馁(nei): 饥饿。(17)郁离子:作者刘基在元末隐居时所用的一个别号。(18)术: 这里指权术。使: 役使。道揆(kui): 道理、法度。(19)昏:认识不清楚。(20)有开之: 有人启发他们。(21)穷: 完,尽。
〔鉴赏〕随着阶级的产生,反映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作品也出现了。这方面的作品,有的出自劳动人民之口,反映得异常深刻; 有的出自进步文人之手,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难能可贵。刘基的楚人养狙就属于后者。
楚人养狙为一则寓言。它通过众狙反抗狙公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歌颂了人民的反抗行动,揭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压迫者的应有下场。作为寓言,楚人养狙包括寓言故事和教训两个部分。它的寓言故事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写狙公对猴子的剥削和压迫: “赋什一以自奉”,这是不劳而获,亦即剥削行为; “鞭棰”则是压迫。在这种情况下,猴子们都害怕狙公,虽以摘取果实为苦事,但不敢不依从。这是压迫的表面效果。
第二个层次交代故事的发展:这一层逻辑十分谨严,小猴子提出的第一、二两个问题可谓前提,第三个问题属于结论。前提和结论之间,有着合理而又深刻的同一性和必然性。作者故意让小猴子提出问题,一方面寄寓着老猴子麻木不仁、因循保守,小猴子思维敏捷、无所顾忌的意思; 另一方面,又包容着对于残酷剥削和压迫,连入世不深的小猴子也认识得一清二楚的内涵。这两个方面,相反相成,互为补充。作者在这一层中,着重从揭露剥削的角度进行思辨和启迪,从而增加了故事内涵的深刻性。
第三层叙述故事的结果: 众狙相携入山不返,狙公卒饿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作品的第一层交代的“弗敢违也”,实际上并不是压迫和剥削的必然后果,而是暂时现象。被剥削、被压迫者一旦觉醒,就必然会产生象第三层所叙述的反抗的行动。
猴子反抗的故事讲完以后,作者随即揭示了“教训”: 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道理的统治者,是迟早要遭到反抗而灭亡的。
应该说,楚人养狙这则寓言的“教训”是深刻的,它不是一般的哲学道理和道德观念,而是带有锋芒的政治主张。作为元王朝残酷统治的目击者,刘基的这则寓言,带有极大的针对性。这则寓言实际上变成了元王朝覆灭的预言。
就形式而言,楚人养狙中的寓言故事有三个特点。其一是通俗生动,新鲜活泼。大家知道,寓言实际上是一种比喻,而寓言故事则是比喻中的喻体。因为蛮横无理地奴役百姓,势必激起反抗的道理比较抽象,直接陈说又很可能遭到封建统治者的镇压,所以作者引譬设喻,用拟人化修辞手法,虚构了猴子造反的故事,给抽象的道理描绘了一幅形象的图画。其二是故事简短紧凑,纯用作者的叙述和议论,不作细致的描绘,也没有直接的抒情。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支曾经说: “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真理犹如人体,作为外衣的故事必须合身。又因它旨在解剖和评判生活,所以并不需要对形象作细致描绘。楚人养狙的寓言故事,通篇没有一句废话,全都扣紧了“教训”。象狙公如何鞭扑猴子,猴子觉醒后如何合谋等细节、故事,一概语焉不详,因为省略这些描写,已经足以把晓喻的教训交代得一清二楚。其三是作品紧紧抓住生活的特征,把它放大观察,进行艺术的夸张。生活中存在着有压迫就有反抗的真理,作品就设计了一群受压迫的猴子,这些猴子有组织,会说话,能思考,甚至还会出谋划策,采取巧妙的报复行动,这是拟人的写法,艺术的夸张。但这样夸张又完全符合现实人生的情理。
从“身体” (寓言故事)和“灵魂” (教训)的关系上看,楚人养狙的寓言故事是形象、简练和典型的。但是,任何个别的故事都不能概括一般的真理;所有典型形象又必定具有普遍的价值。这种相反相成的情况,使楚人养狙的寓言故事和其他作品一样,可以离开“教训”而独立存在。象小狙提问、启发群猴那一节,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封建社会中某些本质现象。但“教训”却并非彻底否定剥削。这就使后代读者能够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体会到比“教训”更为深刻的道理,从而使它可以脱离教训而独立存在。
应该说,楚人养狙的倾向是进步的,难能可贵的。但是,在寓言故事中,它虽然揭露了剥削的不合理性,却仅限于不得独占公有之物的境界,未能升华到不得侵吞别人劳动成果的高度。“教训”部分,则退而提出了“以术使民而无道揆”的说法,似平只要能实施仁政,讲究道理,那么,剥削就是合理的,可以允许的。这些,都反映了刘基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
-
郑成功缟素临江誓灭胡, 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 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1
-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作品赏析【注释】:穷愁千
-
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不及栽杨柳,明年便有阴。春风为催促,副取老人心。从君种杨柳,夹水意如何?准拟三年后,青丝拂绿波。仍教小楼上,对唱柳枝歌。更想五年后,千千条麴尘。路旁深映月,楼上暗藏春。愁杀闲游
-
一作檀溪寻古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年老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年老的古诗词,感叹年老的诗句一百句佳句,形容年老的古诗词。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话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
-
【原文】 博学①而笃志②,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处】 《论语·子张》。 【注释】 ①博学:知识渊博。②笃志:坚定
-
名言: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就: 接近。正: 纠正。 句意: 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 就教于有道德的人来纠正自己的错误, 这就叫做好学了。 出处: 《论语·学而》
-
宋·欧阳修2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3:冯相道,和相凝,同在中书4。一日,和问冯曰:“公
-
明天!明天!空虚,无聊,没有意义,但几乎每一天都是这么度过的。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天天地流逝,生活的痕迹却不曾留
-
部编版初中古诗词有多少(人教版初中语文共有多少古诗词和文言文)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部编版初中古诗词有多少,内容包括人教版初中语文共有多少古诗词和文言文,初中全部的古诗(人教版),部编版初三上学期共有几首古诗,求解答。我上高一,刚中考完,下面是给你总结的 七年级上册 2.《论语》十则 (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1)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