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讨满夷自瓜洲至金陵·郑成功》原文与赏析
郑成功
缟素临江誓灭胡, 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 不信中原不姓朱。
郑成功(1624—1662),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郑芝龙之子。明未名将,民族英雄。南明弘光朝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隆武二年(1646),反对其父降清,于南澳岛(今属广东省)起兵抗清。永历十五年(1661),率领将士数万人,从厦门经澎湖,于台湾禾寮港(在今台南境)登陆,收复台湾。
这首诗是他与张煌言于顺治十六年联合出师北伐,率水陆大军十七万人,经崇明直破瓜洲、镇江,包围南京时所作。当时江南人民纷起响应,形势极好。诗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决心。
“缟素临江誓灭胡”,该年六月十三日至十五日, 郑成功与张煌言在焦山设坛,先后祭祀了天地、山河、明太祖与崇祯皇帝等。缟素临江,望之如雪,三军举哀,哭声百里,既是祭祀, 也是誓师。因此,此句真实记录了这一历史画面。“缟素”是哀兵必胜,是哀怨故国之不存,从而激励将士勇往直前。“誓”示灭清决心之大。“胡”指满清贵族及其政权,对之表示蔑视。“雄师十万气吞吴”,写出了十七万大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气势与高昂的斗志,似乎要把辽阔的吴地一口吞下。“雄师”指军队的勇猛顽强,“吞”描述气势非凡,不可阻挡。“吴”指三国时吴国的全部疆土。“试看天堑投鞭渡”, 天堑,指长江;投鞭渡,说可投鞭成桥渡过大江。此用典故,东晋时,北方前秦苻坚南侵时说,以我一百多万大军,旗鼓相望,如果把士兵们的马鞭投入长江,可以截断江中流水。他这话意为,渡过长江灭掉东晋轻而易举。郑成功化用这一历史故事,是描述抗清队伍众多,声势浩大,表达必胜信念。“投鞭”传神地道出人马之多。“不信中原不姓朱”, 含亡国之怨与对满清贵族的义愤。作者想, 十几年来,满清贵族侵扰中原,荼毒江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大辟、嘉兴剃发,城乡草蔓遍地,人民血流成河,白骨相撑拒,千里无鸡鸣,亡国之痛,痛何如哉?今日得复仇良机,岂能不效死一战,作者以双重否定句式,更有力地表达一定要把血债累累的满清贵族赶走,恢复明王朝的一统天下。壮怀激烈,热血沸腾。
郑成功能诗,但不以诗显名。他的功劳,他的爱国精神,如丽日在天,流芳千古。但这首以首句仄起人韵的绝句,写得气势磅礴,掷地有声,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压迫的顽强精神与崇高品格。诗风明快。语言简洁,激昂慷慨中蕴含对祖国人民的不尽柔情,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
《木兰花/玉楼春》 年代:宋作者:柳永 黄金万缕风牵细。 寒食初头春有味。 殢烟尤雨索春饶, 一日三眠夸得意。 章街隋岸欢游地。 高拂楼台低映水。
-
绛纱弟子音尘绝,鸾镜佳人旧会希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鹧鸪飞。
-
出家凡夫贪利养喻 【原文】 昔有国王,设于教法:诸有婆罗门等,在我国内,制抑[1]洗净。不洗净者,驱令策使种种苦役。有婆罗门空捉
-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出处】唐李白《 临路歌 》。 【意思】大鹏展翅扶摇直上,神威振动 了四面八方。不幸飞到中天受挫,翅膀折断,无力翱翔。李白用这两句 诗概括了自己的抱负与遭逢。
-
《忆秦娥 咏桐》·李清照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
-
芭蕉花郭沫若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郭鼎堂、石沱、羊易之等。著名的无产阶级
-
高年不复出,门径众草生。时夏方新雨,果药发馀荣。疏澹下林景,流暮幽禽情。身名两俱遣,独此野寺行。
-
秦观《精骑集序》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1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2 。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3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 4
-
习惯睡觉前躺在床上读书,所以一张大床总被横七竖八、开膛露肚、卷边折角的书捣乱得一片狼藉,有时连自己也不忍目睹。如果比谁家的床更凌乱
-
君家云母障,时向野庭开。自有山泉入,非因采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