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时《渊明归去来图》》原文|翻译|赏析
宋·吴坰2
李伯时为先子作渊明归去来图3,且将写赋于图上4。画成而右臂不举,刘无言毕其事5。丹青字画,妙绝一时。张材叔跋其后曰6:“渊明自刘裕盗晋后7,凡所著述,书甲子而不书年号8,盖自视晋室臣也。不得已,退而赋归去来。异时常见画渊明像者9,往往但作萧洒物外态。今观此图,大小凡十八人,皆须髯奋张,有英伟气,李伯时当如亲见其人。”
靖康丙午10,余被掠于京兆祥符寓舍11,书箧荡尽12,念之惘惘13。没世不斁也14。
1李伯时:李公麟,字伯时,北宋画家。渊明:陶渊明,晋代大诗人。归去来;归隐。陶渊明有归去来兮辞,写弃官归家的舒畅与隐居的决心。2吴坰 (jiong)(生卒年不详):北宋末南宋初人,有五总志。3先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4赋:指陶渊明归去来兮辞。5刘无言:宋书画家。6张材叔:张森,字材叔,宋书画家。7刘裕盗晋:即刘裕灭晋称帝,改国号宋,是为南朝开端。8甲子:指干支纪年。年号:指南朝刘宋年号。9异时:前时。10靖康丙午:即靖康元年(1126)。靖康,宋钦宗年号。此年金兵攻占宋朝京城汴梁,北宋灭亡。11京兆:京城。指宋京汴梁(今开封)。祥符:当时京城附近县名。12书箧(qie ):书箱。13惘惘:茫然自失的样子。14没(mo)世不斁(du):意为终生不能解消。
【析点】 渊明归去来图可谓来之不易:李公麟构思时呕心沥血,画卷成后,已是右臂不能举矣,未能卒卷;题归去来兮辞只得由刘无言代劳。李画、刘字珠联璧合,妙绝一时,传为佳话。张材叔为画卷的题跋,点出画卷新颖独创之处:以前画渊明像者,“但作萧洒物外态”,李公麟则一改前调,强调其“须髯奋张”大“有英伟气”,写出了陶渊明的另一个侧面。
吴坰生活在积贫积弱的宋朝,亲历俘虏生活,写此文主旨在于寄托自己那颗拳拳爱国之心。吴坰借张材叔之跋抒爱国之志,却未着一爱国之字尽述其爱国之意。不能不说这是此文的高明之处与可贵之处。但应该说明研陶到宋朝是一大转折,由于当时特殊国情,人们多突出他的忠君与爱国精神。张材叔亦受此影响,未加辨别就随从了南朝沈约“耻复屈身异代”、入宋后只书甲子之说。其实书甲子是渊明的习惯,题以年号是个别现象;其实,渊明之在晋著述也只有两文题了年号,题甲子者诗十二首文两篇。再有,说他不肯事刘宋才赋归去来亦是不确。渊明辞去彭泽令归隐时距刘裕篡晋尚有十五年之久,渊明不能未卜先知。由以上两处足见张跋是借题发挥,打上了宋代研究陶渊明的时代印记。文末作者附记:在北宋国破汴京被掠之际,痛失渊明归去来图成为终生之憾事,此中亦寄寓了深沉的国土沦丧之叹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古代诗歌精选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浩浩汤汤,
舟楫悠悠,灯火阑珊。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名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兴: 指感发志意, 即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观: 指观风俗之盛衰, 即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群: 指群居
-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翠竹”类的诗句。 我所以爱山居窗下幽雅的竹丛,是因为它不改清幽的郁郁树荫,它以
-
巾履诸方遍,莓苔一室前。萎花吟次落,孤月定中圆。斋钵都人施,谈机海外传。时应暮锺响,来度禁城烟。
-
古文观止·司马迁·伯夷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
-
故曰:事贵制 ① 人,而不贵见 ② 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 ③ 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谋
-
喜迁莺(谢赵晋臣敷文赋芙蓉词见寿,用韵为谢) 暑风凉月。爱亭亭无数,绿衣持节。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渠花发。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添白鹭,晚晴时,公子佳人并列。 休说。搴木末
-
汪藻《漫兴二首(其二)》 燕子年年入户飞,向人无是亦无非。 来春强健还相见,送汝将雏又一归! ① 【注释】 ①将(jiang):带领。雏:幼鸟。 【译文】 燕子年年飞入寻常人家将燕窝经营。它似乎对谁一
-
要接受并欣赏一种艺术,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那就是需要逐渐地去适应,去熟悉,去习惯,去理解,这样,才能培养起对它的兴趣,引发起对它的爱好。接受并欣赏京戏,尤其需要这样一种过程。如果说任何艺术品都有它特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