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红灯》原文|翻译|赏析
清·陆次云2
绕亭之外皆水,环水之外皆山。所谓太虚一点者3,实踞全湖之胜。湖心寺亦在水中,然稍偏矣。
壬辰之夏4,余与洪子昉思泛舟亭畔5。日已晡矣6,风雨骤至,止宿亭上。夜半忽见波上有红灯一点,明灭雨中,往来不定。昉思笑曰:“意者7所谓‘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矣。”余曰:“非也。旧志所载8,宋时四圣观前晦夜每见一灯浮起9,至西泠桥畔而返10,风雨中其光愈盛,月明稍淡,震雷时与电争明,此湖光也。苏长公有‘湖光非鬼亦非仙’句11,今之所见,毋乃即是12。”
1 本篇选自西湖游记选。2 陆次云(生卒年不详):清初文学家。3 太虚一点:太虚幻境(即仙境)中的一个角落,此处指湖心亭。太虚:天空。4 壬辰:公元1652年。此纪年疑有误,此年洪昇(字昉思)仅七八岁,不可能与作者同游。5 洪子昉(fang)恩:洪昇,字昉思,清初戏曲家。子:敬称。6 晡(bu):下午三点至五点之间。7 意者:想来。8 志:指地方志。9 四圣观:即四圣延祥观,宋绍兴十四年(1144)建于西湖,后迁至葛岭。晦夜:无月之夜。10 西泠桥:在西湖。11 苏长公:即苏轼。“湖光”句,见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其五:“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渐见明灯出远寺,就视不见空茫然。”12毋乃:无乃,岂不是。
【析点】 游览山水不期而遇雨雪,自是扫兴之事。这不同于有备而来,如明代张岱到湖心亭专为看雪,雪自然能助发兴致。陆、洪二公不是为看雨而来,可偏偏遇到风雨,似可罢游归去。然而二公兴致颇高,风归风、雨归雨,不仅不想归去,反而索性止宿亭上。虽无明月可赏,雨中的西湖同样别有情趣,何况又意外地看到了一点红灯——湖光的胜景呢。
夜静更深,陆洪二公仍兴味盎然,面对往来不定,时明时灭的湖光洪昇、陆公谈笑风生,且津津有味地近似乎书生般引经据典的论述,且都生动地透示出二公陶醉其中的高雅兴致和文人学士的浪漫情怀。
山绕水,水绕亭,不啻太虚幻境。雨夜中一点红灯明灭往来亦实亦虚,似灵似幻。此境此界虽与张岱湖心亭看雪相异,但仍不失为颇具诗意的幽美画境,这恐怕是二公深为陶醉的主要原因吧
-
幸遇明后,因志东倾。披此丰草,乃命小生。生之小矣,何兹云当。牧马于路,役车低昂。怆恨恻切,我独西行。去峻溪之鸿洞,观日日于朝阳。释丛棘之余刺,践槚林之柔芳。皦玉粲以曜目,荣日化以舒光。信此山之多灵,何
-
[原 文] 惠子①相②梁③,庄子往见之。或④谓⑤惠子曰:“庄子来,欲代⑥子⑦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8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⑨,子知⑩之(11)乎?夫(12)鵷雏发(1
-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①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②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③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
-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於家。家有五亩园,么凤集桐花。是时乌与鹊,巢*可俯拏。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里人惊瑞异,野老笑而嗟。云此方乳哺,甚畏鸢与蛇。手足之所及,二物不敢加。主人若可信,众鸟不我遐。故知中孚
-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文篇名。苏轼作。宋史绳祖云:“《唐韩文公庙碑》,可谓发扬蹈厉,然‘作书诋佛讥君王’一句,大有节病,君王岂可讥耶?”(《学斋占毕》)张表臣以为“时出险怪,盖游戏三昧,间一作之也”(
-
云纪轩皇代,星高太白年。庙堂咨上策,幕府制中权。盘石藩维固,升坛礼乐先。国章荣印绶,公服贵貂蝉。乐善旌深德,输忠格上玄。剪桐光宠锡,题剑美贞坚。圣祚雄图广,师贞武德虔。雷霆七校发,旌旆五营连。华省征群
-
神尧十八子,十七王其门。道国洎舒国,督唯亲弟昆。中外贵贱殊,余亦忝诸孙。丈人嗣三叶,之子白玉温。道国继德业,请从丈人论。丈人领宗卿,肃穆古制敦。先朝纳谏诤,直气横乾坤。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尔克富诗
-
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②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③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④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⑤ 何为出战辄披
-
中吕·普天乐·平沙落雁稻粱收,菰蒲秀。山光凝暮,江影涵秋。潮平远水宽,天阔孤帆瘦。雁阵惊寒埋云岫,下长空飞满沧州。西风渡头,斜阳岸
-
国学名句“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怠;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出处和解释
【名句】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怠;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语出《颜氏家训·涉务》。在长期太平的社会中生活,不知道有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