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潜僧绿筠轩·[宋]苏轼》原文与赏析
[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时,苏轼三十八岁,在杭州任通判。于潜,旧县名,今属浙江临安县。于潜僧,名孜,字惠觉,居于潜寂照寺。寺内有绿筠轩。筠,原意竹皮,此指竹子。
诗的前六句为第一层,说明环境之高雅。可以没有肉吃,但不可使居处不栽竹子。没有肉吃,可能会令人消瘦;但居处没有竹子,就要使人变俗。人瘦了,还可以变胖;士子变俗以后,就不可医治了。“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是化用晋书·王徽之传的典故。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曾寄居空宅中,便令人栽竹。有人问其故,王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王徽之是一位风采卓异的高雅之士,这里用王徽之的典故,以说明于潜僧的超凡不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四句,是说明“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原因。这里,写出了对物质享受和高尚品格的看法,在苏轼看来,人的高尚品格比物质享受更为重要。
诗的后四句说明富贵与高节不可兼得。旁人如果嘲笑我以上的这些话说:“这算是风度高雅,还是说对竹子有着一种痴情?”那我就回答他:“假如对着这竹子仍然大吃大喝,那仍然算不得是高雅之士;世间哪里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事?”这位“旁人”,是作者假设中的人,自然是前面提到的这样的“俗士”。“似高还似痴”,说明这位“旁人”对作者前面的话并不理解。此君,借用王徽之语,指竹。大嚼,语出曹植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这里指大口吃肉、大吃大喝。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是作者的回答,对赏竹的重要作了进一步强调。前六句中,作者还只强调不可无竹,还没强调不可食肉。在这后四句中,作者则强调只可有竹而不可食肉。
这首诗的主旨,是歌颂于潜僧的安贫乐道和高风亮节,表现了作者鄙视庸俗的高洁胸怀。同时,也说明了既要享受富贵,又要高风亮节,这是人间不可能的事。这也正是杜甫在秋野五首之二中所说的“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
这是一首以五言为主的杂言古体诗,以议论为主。全诗语言通俗,而前六句又兼有酣畅流走的特点,后四句又兼有调侃戏谑的风趣,用笔如行云流水一般,正堪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显示了诗人熟练的作诗技巧。
-
典源出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注引 《九州春秋》:时王(曹操) 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释
-
穷劫曲 作者: 党天正 【本书体例】
-
【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注释与译文]眸,眼珠。六宫,后妃住处。粉黛,妇女的化妆品,这里代称妇女。这两句写杨贵妃的绝世丰姿:她回过来,转动眼珠一笑,便生出千娇百媚,整个宫院里的美女和她
-
其接人于少长贵贱,一以诚信,乡里咸称爱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其接人于少长贵贱,一以诚信,乡里咸称爱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原文】 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 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 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 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 惨澹云水昏,晶荧沙砾碎。 弋人怅何慕,一举渺江海。 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 徐行意自
-
《梅花·和黄法曹忆建汐梅花》咏梅花诗鉴赏 秦
-
六月棲棲,戎车既饬。 ① 四牡骙骙,载是常服。 ② 狁孔炽,我是用急。 ③ 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④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 ⑤ 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⑥ 我服既成,于三十里。 ⑦ 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
…… 从来就是家族父兄商议, 从来就是父亲告诉儿子, 从来就是妈妈劝告女儿; 今天这时候呀, 嫁女儿的时候到了! 妈妈的女儿哟! 从前哥哥妹妹同生同长 同穿一件衣, 同吃一顿饭。 今天才知道呵! 哥哥
-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
-
秋林落叶已斑斑,秋日当庭尚掩关。扫榻昼眠听鸟语,可怜身世此时间。这首绝句文字很平淡,然而淡而有味。悲秋题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俯拾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