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制帅(其一)·[宋]王之望》原文与赏析
[宋]王之望
用尽登山力,方知行路难。
孤峰宁久住,半岭敢求安?
远目穷千里,危肠搅百酸。
川原忽开豁,歧路正平端。
这首诗意译出来就是:用尽力量攀登高山,这才知道登山的艰难。孤独的山峰上怎能久久地停留,半壁临江的峻岭上能不注意安全?到高高的峰巅可以远瞩千里,在悬崖陡峭的羊肠小道上许多感慨交织在一起。这时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原展现在眼前,刚刚跋涉过羊肠小道,现在的道路是端正平坦。
此诗不仅表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山,而且写出了上山之难,要人用尽登山力。登山之难,一在“孤峰宁久住”。宁,哪里敢的意思。孤独的峰上岂能久住,必须要继续攀登。二在“半岭敢求安”。半岭,指一半临江的山岭。这里也是危险的,不能以为平安而驻足不前。三是“危肠搅百酸”。危肠,指悬崖陡峭的羊肠小道,而且“歧路”错综,使人酸楚感慨。正因为如此“行路难”,才要“用尽登山力”。攀登的过程是艰苦的,可是登上了山顶则可见到无限风光了,“远目穷千里”,“川原忽开豁”。
此诗喻指作任何事情都如攀登陡峭的高山,要不畏险阻,不怕艰难,不迷歧路,持续不断,坚韧不拔,竭尽全力,而到达了胜利的终点,就能放眼千里,饱览平川。一般的人虽也知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不明或不敢去“上”。此诗写出了“上”的过程,并精警地指出“用尽登山力,方知行路难”,更给人以教导意义。
-
“涨痕添、半篙柔绿,蒲稍荇叶无数。”涨水后留下痕迹,水草丰茂,春景过渡到夏景的景象在词的开篇展露无疑,宋苏东坡《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纳兰虽然是取意境其中,但也运用得恰到好处。 “空蒙台榭烟丝暗
-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明崇祯古吴麟瑞堂藏板本《开辟衍绎通俗志传》叙书影 明崇祯古吴麟瑞堂藏板本《开辟衍绎通俗志传》正文书影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一名《开辟演义》、《开辟衍绎》。六卷八十回。题“五岳山
-
铁木马车1没有一辆铁木马车不经过我的村庄笨拙的轮子,发出的声响隔着一道院墙也能听到用碎石构筑的墙。十几年了,推开它足可以让它来回摇
-
毛泽东诗词《五律 ① ·挽戴安澜将军 ② 》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四三年三月 外侮需人御 ③ ,将军赋采薇 ④ 。 师称机械化 ⑤ ,勇夺虎罴威 ⑥ 。 浴血东瓜守 ⑦ ,驱倭棠吉归 ⑧ 。 沙
-
这一首诗鲜明地标志着陆机思想的转变,是研究陆机的重要材料。元康六年(296),陆机参加了当时权贵贾谧所罗列的二十四友。
-
题解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一书,是一篇精粹的议论文,集中阐述了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的问题,文章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为比喻,阐明做人应以理义为重,不应为物欲所蔽的主旨。它也是研究孟子思想及其文辞论风
-
【原题】:潼川宪司拓圃筑亭取康节语名以四春得古诗十二韵
-
金滕第八金滕第八 【原文】 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298]。二公曰[299]:“我其为王穆卜[300]。”周公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乱接近结束,史朝义兵败缢死
-
古文观止·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